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據新華社北京12月7日電防止被騙,出手一定要謹慎,相信老祖宗傳下來的那句名言“天上不會掉餡餅”。但是,騙子會揣測人的心理,騙術也在翻新,投資者要時刻擦亮眼睛。
記者梳理了近年來社會上比較“流行”的騙術,在面對類似事件時,消費者可借鑒,也可舉一反三,識別騙術,守住自己的錢袋子。
【高額貼息攬儲】
近期媒體曝光,16位來自蕭山、杭州、寧波等地的存款人,受高額貼息誘惑,將2.88億元巨額資金存入中國工商銀行甘肅省臨夏東鄉(縣)支行,卻遭遇企業和銀行“內鬼”勾結,以假存單作質押騙取貸款。事情敗露后,警方已抓捕一批涉案人員,涉案資金也被凍結,但仍有存款到期多月無法支取。
【銀行“飛單”】
今年7月,廣發銀行被媒體曝出“飛單”案件,客戶劉女士在該行北京某支行員工推薦下購買了一款年收益達11%的私募基金產品,一年兌付期到后卻沒收到承諾的本金與利息。此案中,與劉女士一樣遭遇的客戶有5人,共767萬元未兌付。銀行人員私自銷售非銀行自主發行、代銷的理財產品,產品不能按期兌付的“飛單”事件在多地發生。
【“原始股”】
近期,上海優索環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原法人代表段國帥被批捕,其炮制的假股票在河南騙取上千名群眾的2億多元。隨著河南、山東等多省市“原始股”投資騙局暴露,很多人的“一夜暴富夢”破碎,血本無歸。
【P2P“圈錢”跑路】
近期,“90后”的北京白領小陳無比焦慮,剛參加工作的他在“年化收益率23%”的誘惑下,陸續將工資節余投到兩家P2P平臺,但不到4個月他所投資的平臺接連出現問題,導致他損失慘重。據網貸天眼數據中心統計,截至12月4日,全國P2P網貸問題平臺已達1221家。
【存單變保單】
今年5月,急等用錢的常女士要取一筆5年前“存”的10萬元錢,但她萬萬沒想到,這筆“存款”卻是一份保單。回想當初,她說銀行里的人推薦的是一份比銀行定期收益高的理財產品,并未告知她是一份保險合同,期限竟然也由自己要求的5年變成了10年。
專家提醒,在銀行推銷產品的人不一定是銀行的工作人員,產品也不一定是銀行的產品。投資之前應充分了解期限、保險責任、退保費用等事項。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