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腫瘤患者一旦生了病,常常陷入四處奔波、為掛一次號排幾個小時隊、找醫生沒有方向的困境中。從現在起,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面對乳腺癌患者推出“全程管理”的就診新模式,病人在微信上預約后直接進入分級診療通道,手術、化療和此后漫長的隨訪都隨時處于“有人管”的狀態,看病的“最后一公里”不再“找不著北”。昨天,第十屆上海國際乳腺癌論壇開幕,這一新模式甫一亮相就受到各方高度關注。
全新的“全程管理”模式包括三大“干貨”。一是腫瘤醫院乳腺健康全程管理平臺———“e隨訪”微信公眾號,打造預約掛號、化療、配藥、科普宣教、解讀報告“四位一體”的隨訪新模式。患者想去該院乳腺科就診的,先在微信平臺描述病情或上傳檢查報告;后臺醫護團隊根據疾病緩急和需求進行“分級診療”處理,為其安排“對口”醫師。由于在第一時間就將患者按需分流,降低了門診中隨訪及開藥患者的比例,醫院據此騰出了稀缺的門診資源給初診及疑難病例患者,患者候診時間縮短了。數據顯示,相比去年7-9月該院乳腺外科的接診量,今年門診量同比增加20%,中位等候時間減少15%。普通門診中,配藥總量同比增加25%,中位候診時間減少50%。家住梅隴新村的陳女士2013年乳腺癌術后便開始了長達5年的內分泌治療。每個月配藥是件讓她鬧心的事,經常要在醫院耗上一整天。隨著“e隨訪”的試運行,她只需在預約的時間段內來院,便能在幾分鐘內完成配藥,就診體驗大幅度提升。 第二塊,針對術后化療患者,該院組建一支由3位醫師和8名護士組成的化療輔助專職小組。他們主要負責化療患者的方案執行、配藥隨訪以及不良反應處置等工作。化療患者如有任何問題,無須掛號,來到病區找到專職醫護便能第一時間獲得最為規范的治療和處置。統計顯示,從今年7月以來,已有4200余人通過微信平臺預約化療,逾千人實現配藥預約,由于開展分時段預約,化療門診醫患溝通有了充足的時間。
第三塊,院方為每位住院患者定制了全程管理的“健康護照”。這本“護照”融合了患者的個人資料、病理信息、治療策略、不良反應檢測、隨訪時間等內容,并與“e隨訪”實現個人信息的貫通。“里面信息真的很全,我不用再為何時復診、化療階段注意事項等問題去問‘度娘’了。”一位前來隨訪的周女士說。
“過去病人看病,全程處于沒有專人管理的松散狀態,不同環節各自為政,都要靠病人自己找醫生。”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說,約有60%的乳腺癌患者術后需要接受放療或者化療。在這個被稱為治療“最后一公里”的環節,長期以來缺乏有效的醫患溝通,權威健康知識缺失,時常讓患者無所適從。通過分級診療的管理,專家的時間被解放了出來,能真正用在有需要的病人身上。據悉,借力移動互聯網,過去以技術模塊為基礎的診療形態,未來將越來越多地革新為臨床路徑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