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扶老人被訛”事件多發,有商家竟然針對這一現象開發了一種新險種———“扶老人險”,最高可獲賠2萬元。3元一份的保險真的就能“扶”起社會公德嗎?記者昨天采訪后發現,論價出售公德心的做法引發眾人熱議。
買了保險就可大膽扶?
看見老人倒地,倒地扶還是不扶?這原本是一個無需多想就能回答出的簡單問題。然而,隨著近年來頻發的“扶老人被訛”事件,讓簡單問題變得復雜起來。而在“扶與不扶”被推上風口浪尖之時,支付寶卻悄悄推出了售價3元的“扶老人險?!?/div>
昨天,記者打開支付寶,在“我的保障”中找到了這一險種,支付金額為3元。據該險種的介紹顯示:“保障因老人摔傷撞傷等意外,被保險人提供幫助后導致被誤認為是肇事者,而需要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的法律訴訟費用,賠償限額2萬元。保期一年,并贈送全年法律咨詢服務?!?/div>
據悉,該險種目前支持北京、上海、廣東、浙江、四川、河南、天津等省市的用戶購買。被保險人涵蓋的年齡范圍非常大,下至滿30天,上至75周歲。
該保險由一家保險公司承保。截至記者昨天發稿,該保險已售出2萬余份。
獲賠2萬僅限訴訟費
那么,花3元買一份“扶老人險”后真的就能“暢所欲扶”了嗎?答案未必都是肯定的。記者經過仔細研究后發現,該險種在理賠說明中強調的是“該險賠付的是訴訟費用”。這就意味著醫療費、補償費等相對錢款額度較大的一部分花費并未被列入其中。而在過往一些說不清、理還亂的扶老人事件中,巨額的醫藥費等相關費用才是讓好心人最受傷的用力一擊。
對于這個新險種,記者采訪了多位市民,眾人持兩種不同態度。有人覺得花3塊錢能有托底保險,扶老人時底氣足會足一些。而另一種聲音則持反對意見稱,如果公德心論價出售,社會顯然是在倒退。
有網友就調侃道:“以后遇到摔倒的老人的順序是先買保險再拍照”。也有網友認為,如今,為“扶老人”專門出個保險,感覺無形之中就是給摔倒的老人扣了“訛人”的帽子,讓人戴著有色眼鏡在做好事。
感覺讓人吃了粒怪味豆
華師大社會發展學院教授丁金宏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這一險種在邏輯上存在一定問題。他告訴記者,好心人與肇事者的鑒別恰恰就是法律的難點所在,而這個險種在這一難點上并沒有突破,無法解決核心問題。
“如果推出了‘扶老人險’是為了保障做好事人的權益,那么,是不是也應該同等推出‘老人被扶險’呢?”丁金宏說。在他看來,扶老人是一件原本就屬于道德范疇的事情,而被老人所訛也只是萬不得已才發生的小概率情況。其呼吁,應該讓社會公德回歸道德范疇,而不是向法律和經濟方面擴展,如此只會更容易將事情的負面示范效應擴大。
在上海律師協會副會長、上海人大代表潘書鴻看來,這件事情在網絡上被引起關注有混淆民眾視聽之嫌,細致推敲一下讓人有種吃了一粒怪味豆的感覺。對于社會民眾而言,3元的投保費或許都能承受,但一旦購買了這份保險,卻變相地將扶老人的主體從不特定人群變為了購買過這種保險的特定人群,讓鼓勵大家做好人好事的美德變了味。其直言,這份保險的推出商業氣息濃烈,噱頭和炒作成分較多。
作為法律界人士,潘書鴻告訴記者:“2萬元的投保理賠賠償金在侵權賠償的訴訟中可謂杯水車薪。他介紹稱,在此類訴訟案件的過程中,如果發生訴訟,訴訟成本根據個案并不能確定,譬如,此前被大家討論過的“彭宇扶老人案”中,訴訟賠償就高達10萬元。
潘書鴻認為,讓社會提倡參與鼓勵扶老人和采用保險形式的經濟保障是兩回事,不能混為一談。他說:“如果鼓勵做好事需要靠保險來推廣并保障,那這個我們社會就真的病態了”。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