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復旦版《2020年度中國醫院綜合排行榜》、復旦版《2020年度中國醫院??坡曌u排行榜》于11月20日下午正式發布。


上海這些醫院位列綜合排行榜前十
其中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分別位列第四、第五、第七。
??坡曌u排行榜中,上海共有42個??莆涣袑?坡曌u前五,其中10個專科位列??坡曌u第一。


“醫院排行榜”已連續發布12年,為當下倡導的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帶來什么風向標?
第一方陣醫院共同特征
對接國家戰略,助推優質醫療均等化
“‘復旦版’醫院排行榜評選出的國家隊第一方陣,做好學科建設之時,均主動對接國家戰略,接軌醫療均等化發展,助推全國優質醫療均等化。”
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所長高解春說,“榜單帶來啟示:優質醫療均等化,應進一步擴大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的區域和范圍,將高水平醫院納入區域醫療中心建設。”
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醫療機構總數已超過100萬家,醫療機構診療人次達87億,比2014年增加14.7%;住院診療人次達2.7億,比2014年增加30.4%。榜單可見:當前我國優質醫療資源分布依舊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少數大城市。
初步統計,全國前100名綜合醫院,京滬兩地占35%;武漢、南京、長沙、成都、西安、天津等城市占40%左右,余下15%分布在其他城市。
縱觀多年來榜單變化,部分專業如兒科、產科等,曾經薄弱的專業力量明顯增強。重癥領域,重癥醫學科床位占醫院床位比例從2014年的1.9%上升至2018年的2.2%,醫療服務能力和質量安全水平持續提升。
高解春說,我國“十四五”相關醫療規劃提出,全國范圍內至2025年基本完成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區域均衡布局,群眾危急重癥、疑難病癥基本在省域內得到解決。
榜單提示公立醫療機構想要提升自身建設,還需主動對接國家戰略,讓群眾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高質量醫療衛生服務。
中山醫院躍居上海首位
研究型醫院“領跑”,注重成果轉化
此次“復旦版”醫院排行榜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首次名列上海市第一、全國第四。分析原因,學科有建樹之時,臨床成果轉化走在前列也是主因。
高解春說,榜單提示,研究型醫院非但要持續產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更應將高水平科研成果向臨床新療法、新診療規范、新藥、衛生政策等實際應用轉化。
以中山醫院為例,中科院院士、院長樊嘉教授領銜的臨床科研團隊,成果轉化成績斐然。
在肝癌診治研究方面,醫院已誕生兩項“全球首例”自主創新成果:團隊研發成功全球首臺“7種微小核糖核酸肝癌檢測試劑盒”;團隊研制“全自動循環腫瘤細胞分選檢測系統”,兩項成果均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此外,團隊研制成功的“全自動循環腫瘤細胞分選檢測系統”,以3000萬元人民幣將研發過程中產生的8項核心發明專利實現授權轉讓或技術許可。
除卻肝癌研究領域,中科院院士、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教授領銜團隊,研發完全可降解冠脈支架,已于去年上市。血管外科符偉國教授領銜團隊,研發微創器械Fustar可調彎鞘以中國醫生命名,已銷往14個國家和地區……
據樊嘉教授介紹:下一步,中山醫院還將打造更大的科創平臺——上海國際醫學科創中心。
今后中心將聯動科研院所、大型醫療器械企業、制藥企業等,開展一系列臨床試驗,聚焦醫學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為我國打造生物醫藥產業高地、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亞洲醫學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撐。
新增兩大??坡曌u排行
填補學科空白,醫院發展大有裨益
今年榜單還有一些新變化: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闖”入醫院排行榜百強,并在新增的結核病科專科聲譽位列前五,一舉改寫了過去深圳醫院“無人入榜”的歷史。

新增的全科醫學??坡曌u排行中,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緊隨中山醫院,位列第二。上述均提示,學科建設對醫院發展大有裨益。
記者了解到,結核病學科歷來是深圳三院的品牌學科,于2016-2020年中國醫學科學院科技量值排名中,學科連續五年在廣東省排名首位。
新冠疫情為學科發展帶來新契機,醫院筑巢引鳳引進國內傳染病領軍人才和團隊,同時借助南方科技大學、博士后流動站、“三名工程”等人才孵化、培養平臺,構建差異化人才培養和引進體系。

至于邵逸夫醫院,則于1999年就創建全科醫學科、全科醫學教研室,是國內最早在三甲醫院成立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全科醫學科之一。
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副主委,邵逸夫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方力爭介紹,“大腦在醫院、身體在社區”扎根社區是全科醫學發展的關鍵。
基于此,邵逸夫醫院全科醫學科與江干區四季青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凱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密切合作,共建示范性培訓基地,成就學科發展之時,提升基層臨床能力。
高解春最后表示,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同樣需要高質量、職業化的醫院管理。榜單發布12年以來,醫院學科建設、臨床成果轉化有目共睹連年提升,但在醫院職業化管理中,我國醫療機構尚未真正實現突破,亟待在未來有所探索創新,以此助力醫療事業再創新高。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