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舊改,拆的是房,動的是人,連的是心。今年,黃浦在踩足“油門”,爭取舊改“加速跑”的同時,一直將寶興“十法”作為舊改群眾工作的指引,探索“有溫度”的舊改。

打開群眾心結,走進群眾內心,讓全區舊改推進既有速度更有溫度,以“情”喚“心”,為更多老式里弄居民帶去黃浦舊改特有的溫暖力量。
一座私房,牽出19個權利人
在復興東路、學院路路口,有一座不起眼的老房,它建造于上世紀20年代,是84歲的王老伯那一輩留下的。
在此次復興東路69號地塊二輪征收中,這座面積達460多平方米的私房征收,無疑成為了最難啃的“硬骨頭”,因為它牽涉到19個共有產權人,9位兄弟姐妹。其中還涉及代理經租、國外人員以及部分位置私下買賣等復雜問題。
作為該房屋的經辦人,黃浦第三征收事務所的呂偉杰告訴記者,擺在他面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查清楚老房的“底”和聯系上所有的產權人。

“在房籍資料查閱方面一開始就困難重重,好在有老經辦人的指導。”從事征收工作剛滿3年的呂偉杰,在基地“老法師”的帶領下,邁過重重的“坎”,在復雜的確權過程中不斷抽絲剝繭,終于逐步理清了條理。
摸清“底”后,聯系到人,也是關鍵。“19個共有產權人,有的已經去世,有的互相不認識,有個更是遠在香港和國外。”呂偉杰說,面對這么龐大的共有產權人隊伍,他是第一次,征收所也是第一次。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公安、街道、居委、熱心居民等的全力幫助下,19個共有產權人或者其家屬代表都一一找齊了。
舊改,不能改了“親情”
9個家庭、19個共有產權人,這塊“大蛋糕”怎么分,無疑成為了王家被征收中矛盾的焦點所在。
“老一輩的人主張按1/9分,9個兄弟姐妹每人平均分配。而小的一輩則不贊同,認為應該按照1/19分,每個產權人都應有分配的權利。”呂偉杰告訴記者,由于該私房的老一輩房主已經不在,能主持這么一個龐大家庭、充當“大家長”的王老伯也已84歲高齡,因此,調解的事大多數就落在了征收工作人員的身上。
“舊改,不能改了兄弟姐妹親情。拆遷,不能拆散了大家庭。”第三征收事務所工作人員們把“親情”放在首位,始終用溫情的方式去協調每位產權人的利益訴求。
針對共有產權人對于分配方案意見不統一的情況,第三征收事務所牽頭,不遺余力地數次“搭平臺”,通過街道、居委會及律師的共同參與,召開家庭協調會。“前前后后,到目前為止,已經開了不下5次了,一方面,讓居民認識到保住‘大蛋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為他們提供分配方案的最優建議。”呂偉杰說,在征收所的反復協調下,大家都意識到了兄弟姐妹之間親情、團結的重要性。最后,19個產權人終于簽字,他們的建議方案,也得到了居民們的最終認可。
讓冰涼的“磚頭”有溫度
東至四牌樓路,西至光啟路,南至復興東路,北至學院路的復興東路69號地塊(東塊、西塊),是今年黃浦區首個生效的兩大地塊,如今,兩個地塊簽約率都超過了98%。負責該地塊的第三征收事務所負責人孫嶸告訴記者,其實,在此次舊改征收中,他們并不一味追求高簽約率,而更強調“溫度”。

孫嶸帶著記者來到了征收基地的一面張貼墻前,上面排列著所有基地內被認定為困難家庭的補貼金額。“基地弱勢人群如殘疾人、孤寡老人、重病家庭等較多,我們的感情聯絡、政策解讀、幫困救助一定要到位,不能讓他們吃虧。”
征收經辦人員和社區黨員干部們用心、用情,去了解居民的困難,傾聽他們的需求,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打破老舊觀念,急居民所急,想居民所想,真正做到為居民排憂解難,讓他們滿意的簽約,開心的搬遷。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