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從醫近30年,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結直腸外科主任、結直腸癌中心主任許劍民堪稱行業內的佼佼者,在結直腸癌微創手術和肝轉移多學科綜合治療領域成就非凡,創出了多項之“最”。

國內最早開展機器人結直腸癌根治手術的專家之一,手術量超2100例,位居國內外第一;國內外首創多種微創新術式,包括機器人經自然腔道取標本手術(NOSES)、機器人經腹會陰聯合切除術(APR)、機器人腸肝同期切除術、PST技術預防吻合口漏;完成世界首例機器人直腸癌原發灶、肝轉移灶、肺轉移灶同期切除手術;國內最早應用結直腸癌促進術后恢復方案;國內最早建立結直腸癌肝轉移多學科團隊,累計診療超5000例,患者生存率顯著提升——他用創新思維及精湛醫術,給無數深陷絕境的腸癌患者帶來了生的希望。
機器人直腸癌原發灶、肝轉移灶、肺轉移灶同期切除手術量世界第一
微創手術是當代外科主流,而機器人技術又是微創手術的新潮流。2010年9月,許劍民教授領銜的中山醫院結直腸外科團隊開展了第一例機器人乙狀結腸癌根治術。
截至目前,該團隊已經完成了2500余例機器人結直腸癌手術,居國內外之最。其中,許劍民完成2100余例,個人手術量高居世界第一。
2014年3月5日,許劍民團隊聯合肝外科和胸外科,利用機器人微創技術,成功開展了世界首例直腸癌原發灶、肝轉移灶和肺轉移灶同期切除術,單次手術切除了患者的全部病灶。
該例聯合手術的成功,標志著中山醫院外科的微創技術和結直腸癌多學科綜合治療水平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單次機器人手術完成腸、肝、肺3處病灶的微創切除,不僅避免了患者等待的恐懼和分次手術的打擊,也減少了原發灶切除后肝肺轉移灶迅速增大的風險。
該手術采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僅需胸、腹部數個1cm大小的操作孔即可完成手術操作,并通過1個5厘米長的小切口取出腸、肝腫瘤標本。
更重要的是,患者原本需要3次住院和3次全身麻醉下才能完成的手術,在一次手術中全部完成,患者術后第二天即下床活動并進食流質飲食,術后7天即順利出院,大大縮短了住院天數,有利于患者盡快康復并盡早接受后續的綜合治療。
許劍民介紹,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具有放大15倍的高清三維立體視野,以及靈活、精準的機械手臂,實現了在盆底、膈下、胸腔這些狹小空間內的精細解剖,減少了術中出血和手術創傷,更好地保護了盆腔自主神經,從而促進了術后康復。
該手術實現了減少創傷與根治腫瘤的完美結合,并解決了長期以來結直腸癌原發灶和轉移灶同期切除造成較大創傷和應激的困擾。
近10年來,許劍民帶領中山醫院結直腸外科團隊,在機器人手術方面不斷探索創新,充分運用這一尖端的手術方式,使結直腸癌手術變得更加精準有效,減少了患者的痛苦,延續了患者的生命。
多學科綜合治療,腸癌肝轉移5年生存率大幅提高
肝轉移一直是結直腸癌診療的難點。2002年,中山醫院圍繞這一難題,在國內最早建立了多學科診療團隊,開展結直腸癌肝轉移多學科綜合治療。許劍民作為該團隊的領路人,進行了不懈探索與大膽創新,使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長期生存大幅提高。
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在上海等沿海發達地區已成為消化道第一位的惡性腫瘤。同時,結直腸癌患者半數會發生肝轉移,未經治療生存期僅6.9個月,無法切除者5年生存率低于5%,嚴重影響了結直腸癌患者的整體生存。
針對該難題,許劍民倡導借助多學科團隊模式,對肝轉移患者進行手術、化療聯合分子靶向治療、介入治療等多學科綜合治療。
中山醫院在國內率先建立了結直腸癌肝轉移多學科診療團隊,成員包括結直腸外科、肝外科、腫瘤內科、化療科、放療科、介入科、胸外科、影像科和病理科等各個相關專科經驗豐富的醫生。多學科團隊以循證醫學為基礎,以患者為中心,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8年前,來自福建莆田的中年男子,直腸癌肝轉移晚期,已出現腸梗阻,肝臟轉移灶直徑達12厘米,病人膏肓,若不及時治療,危在旦夕。多學科團隊評估后,結直腸外科專家先為患者進行了原發腫瘤手術,解除腸梗阻。
術后2周,患者恢復順利,多學科團隊再次討論,考慮肝轉移灶體積過大,切除后的剩余正常肝組織不足以維持機體功能,決定引用化療聯合靶向治療,先使肝轉移灶體積縮小,再進行手術。
經過2個月4個療程的聯合治療,肝轉移灶顯著縮小至5厘米,退縮達58%。多學科團隊再次討論,考慮已達手術時機,于是由肝外科行肝轉移灶手術切除。
術后一年,患者出現肝轉移復發灶1枚,多學科團隊討論決定行局部射頻消融治療,效果良好,且避免開開腹手術的創傷。直至今日,患者已然戰勝了腫瘤,恢復了健康,并堅持定期隨訪。
10多年的艱辛付出,許劍民率領的中山醫院結直腸癌肝轉移多學科團隊碩果累累,肝轉移總體5年生存率已由建立前的11.5%提高至46.1%。
許劍民教授感言,作為一名外科醫生,“工匠精神”是對患者的盡心盡責,對醫療事業的熱愛與精益求精,在追求自我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能夠帶領團隊共同進步,通過團結協作、不斷追求卓越、不斷創新,引領整個專業領域的提高與跨越。
作為名符其實的醫務工匠,近30年來,許劍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不斷創新,扎實肯干,引領行業發展。他坦言,外科醫生雖然很辛苦,但通過自己的雙手,使奄奄一息的病人恢復健康,這就是醫生人生價值的體現。為此,他深感自豪。
這位好醫生,榮獲“金柳葉刀”獎及“國之名醫”稱號。他,實至名歸。
名醫風采
許劍民
不斷進取追求卓越
人物聚焦
許劍民,1965年出生,農工民主黨徐匯區政協副主席,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結直腸癌中心主任、結直腸外科主任、上海結直腸腫瘤微創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導,上海工匠,上海市領軍人才、優秀學術帶頭人。
現任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及機器人手術專委會主任委員、肛腸外科分會腫瘤轉移專委會主任委員、外科分會委員兼結直腸專委會常委兼副秘書長、內鏡醫師分會委員、MDT專家指導委員會常委;中國臨床腫瘤學會結直腸癌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結直腸外科學組委員;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常委兼肝轉移學組組長、轉移委員會常委;中國醫促會結直腸癌肝轉移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上海腫瘤防治聯盟結直腸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機器人與腹腔鏡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結直腸癌肝轉移治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外科協會結直腸學組組長。
2008年4月主筆起草制定了中國第一部《結直腸癌肝轉移診斷和綜合治療指南》,2010年向全國發布,2011年4月在國外發表。主編國內外第一部《結直腸癌肝轉移早期診斷和綜合治療》專著。
發表論文180余篇;申請發明專利4項,授權發明專利1項;“結直腸癌肝轉移外科和綜合治療”的系列研究獲2012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011年上海市醫學科技成果一等獎。“結直腸癌肝轉移的多學科綜合治療”獲201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特需門診
周一下午;周四全天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