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崇明人會“猜天”,聽著有些神秘。記者帶著好奇采訪了兩位天氣諺語非遺傳承人秦衛堂、陶振夫,聽他們講述“猜天”的故事。

“天公公”如何猜天?
作為非遺傳承人,秦衛堂還有另一個響當當的名字——天公公。這是群眾對秦衛堂的愛稱,源于他曾多次精準預報天氣。1979年6月8日,正是小麥收割的時候,當日天氣特別好,全天萬里無云,但秦衛堂敏銳地觀察到“烏云接日頭”的天象,經與其他物象和氣象資料的綜合分析后,通過公社廣播發出“半夜有雷陣雨”的預報,各生產隊馬上組織搶收。果不其然,半夜里雷陣雨如期到來。
為什么秦衛堂的預報常常會比專業機構還要準確呢?在秦衛堂看來,中心氣象臺負責的是大范圍的服務,而自己所在氣象哨開展的是補充訂正預報。相比大機構的整體預測,自己針對特定地區的預報更為詳盡準確。
想要“猜天”,首先得“觀天”。秦衛堂厚厚的氣象筆記中記載著各種自然環境變化與氣象的聯系。從日月星辰再到小動物的變化,這些點點滴滴的記錄正是揭開氣象變化的“密碼”。
除了自身的經驗總結,向“老法師”討教也很關鍵。曾任崇明氣象學會副理事長的陶振夫是秦衛堂氣象工作的領路人,他曾將自己搜集的天氣諺語主動提供給秦衛堂,供其研究。作為另一位非遺傳承人,陶振夫說:“我和秦衛堂老師其實都是老百姓的學生,從他們身上受益良多,‘猜天’是勞動人民實踐出來的結果。”
上世紀70年代,陶振夫帶領南京大學氣象專業的學生“拜師”捕魚大隊,利用周末的時間,他們和村里的漁民同吃同住,一起出海捕魚。從經驗豐富的老漁民身上,陶振夫團隊接觸到最前線的天氣諺語。“老漁民在船頭觀察天空,根據云彩、風向判斷天氣情況,規劃出海時間。他們還會把這些諺語改編成船謠吟唱,十分有趣。”陶振夫把這些天氣諺語記在隨身攜帶的紙條上,前后從漁民那里收集到500多條天氣諺語。
如今,人們通過手機便可實時查看天氣情況,天氣諺語又該如何定位、如何使用?陶振夫表示,針對短期的預報,天氣諺語確實不如現代科技預測得準,但對于中長期的預報,天氣諺語有其優勢。秦衛堂曾受市氣象局的委托,連續十三年制定年度預報,對全年的農業生產起到幫助作用。“立春節日雨淋淋,陰陰濕濕到清明。”根據某一天,能夠預測之后一段時間的氣象,天氣諺語確有獨到之處。
將實踐精神傳承下去
退休后,秦衛堂與陶振夫絲毫沒有減少對氣象工作的熱忱。就如當年無私傳授的農民、漁民一樣,他們正在通過自己的方式傳承天氣諺語。秦衛堂曾擔任語文教師,結合自己的特長,他整理出版《天氣諺語及其應用》等書籍,把更為翔實、通俗的預報故事和氣象科普文章奉獻給廣大讀者。
陶振夫則走進校園,為孩子們進行氣象啟蒙教育。2016年4月,建設中學成立了氣象社團,在陶振夫老先生的指導下,活動很快就開展起來了,首先設立了氣象觀測值班室,建立了學校氣象觀測基地,安裝了百葉箱。為了能連續不斷地觀測氣象變化,陶振夫將社團成員分成了5個組,每天1組,分3次觀測、記錄天氣情況,并在每星期五集中社團成員進行培訓,結合社團成員們的觀測記錄實踐輔導他們學會測量、記錄氣溫、觀察天象、判斷風向、風力;并指導他們學會計算日均溫度,觀察早、中、晚天氣變化以及繪制氣溫曲線等。
在氣象社團的學生們基本掌握預報天氣的方法以后,陶振夫輔導學生們學習在崇明民間流傳的天氣諺語,結合學生們測得的天氣情況和觀看到的一些天象物象等,給他們講解天氣諺語的含義,并指導他們應用天氣諺語來預測天氣變化。
大同小學也成立了“同賢”氣象站,邀請陶振夫定期來校授課。“給孩子們上課我會多講關于太陽、月亮、星星的天氣諺語,小朋友們根據這些創作了一些圖畫,布置了一個‘天氣諺語’畫廊”。
“天氣諺語是中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總結的智慧,我們做相關的收集整理工作也是為了方便老百姓的生產生活,關鍵在于將這種實踐精神傳遞下去。”兩位傳承人不約而同地將天氣諺語視為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這正是“猜天”的意義所在。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