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勞動經濟學的一位創始人雅各布·明瑟證實,通過計算工人受教育時間或者工作時間每增加一年所增加的收入,我們可以衡量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率。然而,有三類就業人群在面對這種收益回報時,顯得阻礙重重,尤其在新經濟新技術時代到來以后。

第一類|非正規就業人群:年工資收入增長低于正規就業者0.4個百分點
在大多數新興經濟體中,非正規經濟無所不在。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非正規就業比例超過了70%,南亞的非正規就業比例超過了60%,拉丁美洲的這一比例超過了50%。肯尼亞的非正規就業比例更是令人觸目驚心,高達77.9%,這是非洲大陸最高的比率之一。肯尼亞非正規部門中將近600萬家企業屬于無照經營。
而且非正規部門的生產率很低:在新興經濟體中,非正式工人的平均生產率水平僅相當于正式工人的15%。
基于世界銀行國際收入分布數據庫的分析顯示,正規部門中工人的工作經驗回報,高于非正規部門中的工人。
正式工作與非正式工作之間的回報差異是一種全球性現象。在尼泊爾,正式的領薪工人的工作經驗回報是非正式領薪工人的1.4倍。在南非,正式部門工作經驗回報是非正式部門的1.6倍;在印度,正式部門工作經驗回報是非正式部門的兩倍還多。平均而言,新興經濟體中非正式領薪工人的工作經驗每增加一年,收入增長1.4%,而正式領薪工人的收入增長是1.8%。
解決途徑:降低企業注冊成本和減稅措施
證據顯示,放松監管將鼓勵企業從非正規所有制轉向正規化。有時,簡化流程必須和其他政策同步實施。
2009年,巴西啟動了個體微型企業家計劃,目標人群是至多雇用了一個員工的企業家。該計劃的目標是降低實現規范化的各項成本,即通過降低月度納稅額和繁瑣的注冊程序,降低進入成本和維系正規性的成本。降低企業登記注冊成本和減稅措施兩相結合,促進既有非正規企業的正規化。
政府也可以利用技術來降低非正規性。電子工資單的引進,使秘魯非農領域中非正規就業的比例從2004年的75%降低至2012年的68%的重要原因。
雇主采用電子工資單向國家稅務機關提交關于其工人、養老金領取者、服務提供商、培訓人員、外包工人和索賠人信息的月度報告。在計入經濟增長因素后,電子工資單導致秘魯這一年新登記的正式工作人員大約增加了30萬。
第二類|職業女性:工作經驗回報低于男性1.4個百分點
一些社會將女性排斥在工作之外。在全球范圍內,年齡在15歲以上的女性就業的比例為49%,與男性的75%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擔任要職的兩性比例依然失衡。
女性一般都面臨工作經驗回報(1.9%)低于男性(3.1%)的問題。在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工作年限每增加一年,男性的工資上漲2.2%,相比之下,女性的工資僅上漲1.5%。
對馬里這樣的國家而言,這一差距甚至更大,在馬里,男性的工作經驗回報是3.1%,而女性僅為1.6%。在馬里,女性必須積累將近兩年的工作經驗才能獲得男性同事一年工作經驗同等的工資增長額度。相比之下,在丹麥,男性與女性的工作經驗回報均為5%。
解決途徑:改革歧視性法律和項目
女性面臨的法律限制越多,她們的工作經驗回報就越低。在丹麥、法國、荷蘭和瑞典幾國中,法律的性別限制較少,女性的工作回報更高。
改革歧視性法律和項目,賦予女性獲得培訓和資產的機會,可以提高女性的福利。
剛果民主共和國自2016年改革家庭準則后,女性可以在未經丈夫允許的情況下注冊開設企業、開立銀行賬戶、申請貸款、簽訂合同和注冊擁有土地;贊比亞2015年《性別平等與公平法案》禁止就業性別歧視;中國延長了帶薪陪產假;阿富汗禁止就業和教育中的性騷擾行為……
65個國家在2015年至2017年期間進行了性別平等改革。
第三類|農業就業人群:城市地區工作回報是其1.7倍
盡管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創造的就業機會減少了,但農業依然是低收入國家,特別是農村地區的主要經濟部門。2017年,低收入經濟體中農業就業在就業總量中的比例為68%。
然而,自動化與開放貿易的共同作用不利于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就業。在新興經濟體中,城市工作經驗增加一年相當于收入增加了2.2%。
城市地區的工作回報是農業占據主導地位的農村地區的1.7倍。這是一種全球性模式。在印度尼西亞和墨西哥,城市地區的工作回報比農村地區高出50%;在中國、印度和越南,城市地區的工作回報是農村地區的兩倍。
例如,價值鏈的發展,使農民需要抓住城市供需中奶制品、肉類、水果和蔬菜等價值更高的農產品的機會。但是,小農獲得肥料和農業機械的機會有限,獲得旨在提高農業生產率的服務的機會同樣有限,他們沒有融入價值鏈。
解決途徑:知識遷移和引入技術
政策制定者在一些領域中取得了進展。其中的典范包括知識遷移計劃和利用數字技術擴大投入、產出和資本市場準入的倡議。
例如,馬達加斯加推行的一體化增長極項目為農民提供了改良可可加工和企業管理技能的培訓,受益者的平均凈收入因而增加了47%;阿富汗的農民田間學校是國家園藝和畜牧業項目的一部分,一些參與者的收入增加了兩倍;東非的農民田間學校同樣取得了成功。
再例如,土耳其卡斯塔莫努省的果農不得不應對蟲災和霜凍災害。政府與國際捐贈者通力協作,在全省農村地區建立了5個小型氣象站和14個參照農場,來測量雨水、溫度和蟲害周期。
生產者定期得到更新的短信息提示,從而對當地的普遍情況做出響應。在該技術實施的前兩年,生產者的成本大幅度降低,農藥的應用率降低了50%。
崇明商家網表示:資本主義背景下,農業付出跟其他行業是不成正比的,除非饑荒壟斷銷售時代(要別人的土地別長植物別長草),否則做農民這個職業是很難看到希望的,退休了還要繼續勞作,也無退休工資可領,但論為社會貢獻不亞于任何當官者!而在朝鮮則是14等級制,做農民確是光榮的,能獲得更到的待遇,因為社會給予的職業是公平化的,這是資本主義國家給不了的。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