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在這個炎熱的夏季,想必很多市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或疑惑:天氣預報說今天最高溫度35℃,可走在大街上怎么感覺有40多℃?是我的感覺欺騙了我,還是氣象臺報錯了?
預報溫度和體感溫度有什么區別?兩者之間如何換算?為何絕大多數氣象臺都不會對外預報體感溫度?帶著這些疑惑,勞動報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完全兩個概念
氣象上所說的“溫度”,指的是大自然狀態下自由流動的空氣溫度。正常情況下,應該是受人為干擾和除氣溫外的其他自然因素的干擾越少越好。
為此,世界氣象組織統一制定了標準,即氣象部門的測溫溫度表要放置在百葉箱里,距地面1.5米高,而百葉箱要放在空曠的草坪上。所以,氣象臺使用的“溫度”,指的就是它里面溫度計測出來的空氣溫度。
而體感溫度,是人體對冷熱的感覺,是人通過皮膚與外界環境接觸時在身體上或精神上所獲得的一種感受。
體感受四大因素影響
體感溫度受四項因素影響。首先是溫度,即是天氣預報的溫度。其次是濕度,溫度比較高而濕度較小時,人體不感覺到難受,因為人體表的水分被蒸發掉而感覺比較干爽。反之,就會產生悶熱難耐的感覺。
還有風速,一定的風速會使人感覺到空氣在流動,身體散發出的熱量被吹離體表,即使溫度較高,但仍會感覺比較干爽。
還有輻射,太陽直接照射到人身上會使人體溫度升高,如果在樹蔭底下或遮陽棚下,感覺與太陽直接照射就完全不一樣,一般陰天與晴天人的體感溫度相差4-6℃,甚至更大。地表輻射也一樣,地表溫度高,向外散射的熱量大,如在太陽照射下的水泥地面與比較涼爽的水體或是濕地,體感溫度就大不一樣。
體感溫度可以計算嗎
氣象專家說可以計算,但是非常復雜。
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曾經提出過一個“炎熱指數”的概念,以列表的方式,得出一個相對簡單的體感溫度獲取方式。其“橫坐標”為當天公布的氣溫,“豎坐標”則為相對濕度,兩者一比對,就可以很容易獲取一個相對的體感溫度。
比如,今天的實際溫度是30℃,相對濕度是80%,體感溫度就是37.8℃;如果實際溫度是33℃,相對濕度是70%,那體感溫度可就達到了44.4℃!
多以各種指數取代
因體感溫度的計算復雜、多變且又因人而異,因此目前包括上海在內,絕大多數的氣象部門都不對公眾進行預報,而以各種指數取代。
目前,上海氣象部門對外公布的是“舒適指數”,這也是考慮了氣溫、濕度、風等氣象要素對人體的綜合作用后,一般人群對外界氣象環境感受到舒適與否及其程度,4級就是“不舒適”,5級則是“非常不舒適”。
不過,從未來來看,“體感溫度預報”很有可能成為氣象部門著力推進的方向。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