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隨著外賣、快遞、網約車等互聯網行業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年輕打工者選擇離開工廠,轉而進入這類新興業態下“更自由、賺錢快、門檻更低”的生活性服務行業。
進工廠“收入低、不自由”
“你在外賣的路上風雨無阻,我在工廠的流水線上憂郁哀愁;你看到的是藍天白云,我看到的是鐵壁銅墻。”一位青年工人網友的留言一時間獲得贊同之聲,道出了不少同齡打工者的心里話,也折射出青年勞動者擇業觀的新變。
“收入低、不自由”是年輕人不愿意進廠的最主要的原因。記者調研了解到,每逢春節過后,在珠三角、長三角這樣的制造業集聚地,都面臨著不小的“用工荒”。如今,互聯網行業催生的新型生活服務業,正在搶走他們的工人。
“在2018年820萬畢業生最想就業的行業里,我們看不到任何制造業工人的影子。”山東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衛國說,現在的年輕人成長在互聯網時代,傳統工廠流水線上機械式工作,束縛與壓抑了他們精神層面的需求,也限制了他們個性的發揮。
“外賣行業最吸引我的還是時間自由、薪酬豐厚。”30歲的外賣女騎手陳大芳曾在一家中日合資的電視機制造廠里做工,從貼標工一直干到班組長,陳大芳最后離開工廠主要是為了家庭。“在工廠里要熬上10多年才能月入過萬。干外賣,干一單、拿一單的錢,多勞多得,干得好的外賣員,月收入可以達到2萬多元,比在工廠賺錢快得多。”
阿里研究院曾公布過一個估算數據,中國參與零工經濟的人員大約是1.1億人,預計到2036年,這個規模將達到4億人。2019年1月,美團發布了《2018年外賣騎手群體研究報告》,美團外賣騎手的上一份工作,最多的就是去產能行業的產業工人,占比高達31%。
快遞外賣等存就業風險
“如今,外賣等服務業從業者的平均年齡在26歲到30歲,35歲以下更是占比近七成。”工信部賽迪智庫產業政策研究所研究員尹訓飛說,大量年輕從業者“逃離”傳統的工廠和生產線轉向服務業,對保障制造業發展帶來一定的挑戰。
從全國來看,制造業就業人數于2013年達到峰值后逐步回落。Wind數據顯示,2018年11月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從業人數7103.6萬人,同比下降11%,尤其是鋼鐵、建材、紡織等就業人員出現17%以上的大幅縮減。整體而言,第二產業就業人口占比從2012年的30.3%下降到2017年的28%,第三產業就業人口占比則從2012年36%上升到2017年的45%。
張衛國認為,外賣、快遞、網約車司機是比流水線上的工人更掙錢,但說到底,大家最終賺的都是辛苦錢,而技術工人的職業含金量顯然比外賣小哥更高。服務業革命倒逼著制造業升級,而制造業的升級,最終又會在未來的某一時點,帶動服務業發生進一步變革。“當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只是為了‘賺快錢’去做那些‘維持基本生活’的服務領域,對于人力資源也將是一種巨大的浪費。”
“中國的失業率數據是4.1%,這個數字近10多年來基本沒有變化。”受訪專家指出,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失業率沒有增加,對短期宏觀經濟來說是保持穩定的好事情,但長期的角度看,穩定的就業背后,也蘊含著不穩定因素。
制造企業要重視人才培養
受訪業內人士認為,既要充分理解年輕勞動者的擇業心態,又要從全國就業全局考慮,認識到我國作為一個大國,要強大必須依靠實體經濟,振興先進制造業,同時依靠一二三產業融合,提升勞動生產率,從而進一步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張衛國認為,制造業企業要像重視技術和銷路一樣,重視人才培養和人才儲備,真正把一線工人作為企業的核心財富和競爭力。招工困難企業要以企業效益提升來進一步提高員工薪資待遇,增強員工從業穩定性。
專家認為,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是,當前重視普通教育、輕視職業教育的現象還普遍存在。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這既有利于緩解當前就業壓力,也是解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戰略之舉。社會各界還應加大宣傳工匠精神,讓工匠精神進入學校、家庭、企業。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