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過去,宮頸癌是婦科第一癌,如今隨著“宅女”和肥胖增多,發達城市子宮內膜癌發病率已快速飆升至首位。在全面“二孩”時代,患了這個病還能生育嗎?昨天,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宣布,陳曉軍教授團隊成功探索出創新治療方案,為子宮內膜癌患者成功保住子宮、保留生育功能。
“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每一萬名女性中就有一個患子宮內膜癌。”陳曉軍教授說,過去這一疾病主要發生在45歲以上,現在隨著“宅女”增多,20-44歲生育年齡女性病人大量增加,過去治療手段很直接:一切了之。現在隨著全面“二孩”時代來臨,患者生育需求顯著增長。對這樣的病人,如何保留生育功能?
2013年起,早期子宮內膜癌的保育治療就已經寫入國際指南,但經全球學者多年努力,完全緩解率始終徘徊在70-80%左右,有近30%患者面臨治療失敗的風險。由于卵巢功能障礙以及多次診刮導致內膜過度損傷,即使完全緩解的患者妊娠率也只在30%左右。陳曉軍和她帶領的國內首個子宮內膜病變多學科診療團隊迎難而上,創新性地提出宮腔鏡聯合孕激素治療的方案,既保護正常內膜又徹底切除病灶,隨即采用大劑量孕激素治療,將療效提升至95%以上,獲得廣泛認可。
針對促排卵伴發內源性雌激素上升誘導病變復發的難題,團隊摸索出孕激素保護下促排卵策略;利用子宮內膜周期及卵泡周期分離的特點,采用包括低劑量孕激素連續應用以及曼月樂環帶環促排卵措施,將妊娠率提升至53%,同時降低復發概率。
據統計,隨著創新技術應用,陳曉軍團隊專病門診量逐年上升,2013-2018年內膜癌及癌前病變保育治療622人次,有效緩解率達95.7-97.4%,高于文獻報道的70%-80%;在該院生殖中心輔助治療患者妊娠率達53.8%,同樣高于文獻報道的30%-40%。
80后患者木木就是這一技術的受益者。兩年前,她先后被確診為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經過治療,目前不僅成功控制病情,還生下一個健康的男嬰。昨天是寶寶50天,她告訴記者,抱著孩子的那一刻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因為之前她從未想到還能當上母親。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