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據新華社西安12月12日電:雍紅霞的老家在陜西省漢中市佛坪縣,這里地處秦巴連片特困地區,自古交通閉塞,距離中國沿海的上海、廣州有1000多公里。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雍紅霞一直外出務工,進過廣東的電子廠、蘇浙的服裝廠,在陜北煤礦的餐廳、內蒙古小城的酒店里當過服務員……但她總覺得在外打工不是長久之計。“老人孩子沒人照顧,城市開銷又大,實際上攢不下幾個錢。”雍紅霞說。
雍紅霞的老宅修在半山腰,水電不通,土房泥瓦,下大雨時就怕垮。她做夢都想把家搬下山,搬到城鎮去,但動輒一平方米幾千元的房子讓她望而卻步,“也就是在心里想想”。2011年,陜西省正式啟動了陜南移民搬遷,隨后國家也啟動了易地搬遷工程,雍紅霞家被納入其中。因為條件符合,雍紅霞一家只掏了幾萬元,就住進了漢中市城固縣江灣移民搬遷安置社區100平方米的新房。
更關鍵的是,社區旁邊就建有產業園區,配有社區工廠。這為雍紅霞提供了工作,讓她過上了“上樓回家吃飯、下樓進廠打工”的新生活。
記者走訪看到,在陜南地區,幾乎每一個移民搬遷安置社區都有社區工廠,他們有的建在園區,有的租在民房,規模可大可小,創造出數量可觀的就業崗位。
安康市平利縣藥婦溝社區居民熊昌云今年31歲,一年多前從東莞的打工地回到老家,現在就在樓下生產手套的社區工廠打工。“雖然錢掙得少一點,但搬遷社區設施齊全,生活成本低,還能照顧孩子上學和老人生活起居,能享受天倫之樂,這都是用錢買不來的。”
在漢中市洋縣李家村移民新區,搬遷戶雍芳芳一邊在社區的縫紉廠工作,一邊監督11歲的兒子劉哲寫作業。
“春節時不用再擠幾十個小時的綠皮火車,和孩子打電話時不用再偷偷抹眼淚,父母生病時不會因幫不上忙干著急。能在家門口掙錢,誰還想和家人分離呢?”對比之下,雍芳芳現在擁有滿滿的幸福感。
家鄉能就業,人員漸漸回流。陜南地區各縣區曾經嚴重空心化、三留守的問題也得以緩解。
此外,社區工廠的存在也為不少希望將產業向西部地區轉移的中國東部企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陜南當地一位負責移民搬遷工作的干部介紹說,安置社區集中的居民不少是擁有一技之長的熟練工。“產業園區承接的多數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很多企業是從沿海轉移過來的,看中的就是這里新聚集的人口紅利。”
漢中固石供應鏈有限公司就是一家這樣的企業,公司總部在杭州,現在選擇把社區工廠建在江灣社區旁。相對便宜的用工成本,穩定的用工保障,是這類加工企業按時完成訂單的關鍵。
將工廠從福建遷至漢中的商人謝進財也認為,當前東部沿海地區用工成本不斷升高,生存壓力很大,廠區向西部地區轉移,實際上也是在幫助企業平穩度過當前的轉型期。
同時,社區工廠也在為企業擴大產業規模打基礎。在社區工廠形成一定規模后,不少東部企業計劃將全產業鏈布局到西部山區。
在漢中市城固縣,該縣已投資2.2億元,占地150畝的移民搬遷產業園正在建設中。簽訂入駐合同的企業,多半已在這里建有社區工廠并計劃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統計顯示,這將在未來為附近的搬遷安置社區提供就業崗位2000余個,并幫助搬遷群眾戶均年增收1.5萬元以上。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