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這兩天,央視主持人李詠因癌去世的消息傳遍了朋友圈。面對癌癥這一“生命終結者”,難道科學家就毫無還手之力嗎?對此,中科院院士、交大分子醫學研究院院長譚蔚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癌細胞固然兇險,但人類的探索更是勇往直前。
癌癥究竟可以治愈嗎?面對這個直接了當的提問,譚蔚泓直白地表示,癌癥治療是世界性難題,人體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對抗癌細胞存在很多未知領域?!敖陙硪延泻芏噙M步,比如乳腺癌等癌癥,發現得早可以通過手術切除,即便是兇險的胰腺癌,手術后的5年存活率也有提高的趨勢。這樣的進步,和國家支持基礎科學研究的大環境、和千千萬萬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分不開。”
癌細胞在“進化” 藥物也在不斷革新
譚蔚泓指出,伴隨著治療癌癥的技術、藥物不斷革新,癌細胞本身也在不斷“進化”,“有的時候,一個新藥研發了十幾年,結果投入使用兩年左右,癌細胞就有了抗藥性。”
在譚蔚泓看來,化學跟醫學結合是醫學的未來,也是治愈癌癥的希望。對癌癥而言,傳統的化療藥物無法將癌細胞和正常細胞區分開,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會將正常細胞殺死。譚蔚泓團隊一直致力于尋找一種“聰明”的化學分子,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不誤傷正常細胞。
經過無數次實驗,譚蔚泓團隊研發出一種能向腫瘤細胞靶向輸送大量抗癌藥物的DNA“納米火車”?!盎疖囶^”由核酸適體構成,可與某種特定癌細胞的膜蛋白結合,為給藥系統提供“方向”和“動力”。而通過分子自組裝形成的DNA結構則構成了一節一節的高容量“車廂”,用于裝載抗癌藥物分子或其他生物試劑。“納米火車”采用“火車”式設計,可一次性攜帶多個藥物分子,有助于縮短病人的治療周期,降低治療成本。同時,由于核酸適體可與目標物質或細胞高特異性的結合,由它構成的“火車頭”可精準地將藥物輸送至癌變區域,避免對正常細胞的“誤傷”,精準性大大高于傳統的化學抗癌藥物。而且,整列“火車”由生物分子組成,毒副作用也非常小,可大大減輕癌癥患者化療的身心痛苦。
目前,新藥研發成本高、時間長,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譚蔚泓認為,有望讓人工智能技術在研發新藥方面提供輔助,“人工智能有望幫助醫藥界實現革命性進步,比如診斷、檢測等方面,還能大大縮短人們尋找藥物小分子的時間,提高新藥研發效率?!?/div>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