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河南省原陽縣患病青年千強通過“放心幫”平臺眾籌來的6萬多元治療費,被平臺負責人索要5%的“稅款”。近日,關于此類平臺有無資格開展籌款救助以及能否收費的問題,引發了熱議。
繳費讓慈善變了味兒
2018年4月初,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青年千強被診斷患有腦膠質瘤,病來如山倒,家里一時陷入困頓。經介紹,家人幫助千強在原陽縣青年高超自己運營的籌款平臺“放心幫”發起了募捐。
千強的家人張海旺介紹,當時一星期就募得6萬多元,結果“放心幫”因“技術原因”突然停運。募捐中斷,千強想提前提現。4萬多元給千強后,高超提出需要扣除募得金額5%的“稅款”,因為善款進的是公司賬戶,不是享受稅收優惠的公益賬戶。千強的家人認為,這不是“稅款”,而是“放心幫”借機牟利的借口。迫于輿論壓力,高超將剩余善款全額交出。
事件在網上炸開了鍋,網友們的觀點針鋒相對,有網友認為,平臺不該收費,否則慈善就走了形、變了味兒,就是違法平臺。而有些網友則表示,運營平臺需要成本,合理收費保證生存,而且走企業賬戶確實要交稅,平臺不可能為患者擔負。
優先選擇指定平臺求助
那么,究竟“放心幫”這類平臺有無資質進行救助籌款?“5%稅款”的說法是否成立呢?民政部發布公告稱,目前,國內有20家互聯網募捐平臺可為慈善組織提供募捐信息發布服務,包括“輕松籌”和“水滴籌”等。“放心幫”顯然并不在內。
“首先要把公開募捐和個人求助區分開來。公開募捐要求募捐主體向不特定的人發布募捐信息,同時募捐的目的是為了不特定人的利益。如果是為了具體某個人發起的募捐活動,則屬于個人求助。”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慈善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黃浠鳴指出,有些平臺同時具備發布公開募捐信息和發布個人求助信息兩種功能,目前民政部只是對能夠發布公開募捐信息的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進行了指定。
黃浠鳴進一步解釋稱:“慈善法禁止沒有公開募捐資格的個人和組織公開募捐,但并未對個人求助做出明確規范。因此,個人為了解決自己或直系親屬的困難用互聯網平臺籌款求助,是未被禁止的,但是要確保信息真實性,否則其它相關法律會加以約束。建議個人發布求助信息時,還是選擇民政部指定的平臺。”
做慈善收費國內未規定
調查發現,目前知名互聯網大病籌款平臺多數宣稱不收費。比如“水滴籌”稱創立以來從未收取任何費用,而“輕松籌”也于2017年5月宣布對個人大病求助實行零手續費。在免費的同時,上述平臺多數選擇售賣互聯網保險以保證盈利。
也有平臺并未宣稱全免費,比如“愛心籌”聲明:會確保將求助方所籌善款按照微信公眾號的提現規則第一時間足額轉讓給求助方,但未免除“微信方因支付產生的手續費、運營費”。
調查發現,宣稱免費的平臺均具有一定實力,獲得了大型基金和投資機構的投資,擁有了相對成熟的盈利渠道。對于收費問題,黃浠鳴指出:“未經民政部指定的互聯網平臺為個人發布求助信息后,能否向求助人收取手續費,慈善法等相關法律還沒有明確規定,實踐中難免出現一些爭議。一般可以由當事人在事前進行約定。”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教授認為,籌款平臺收費與否,得從多方面看:第一,許多國家的公益慈善組織籌款都收手續費,因為募款都有成本。10%-20%的收費比例是國際慣例。實際上國內也允許有一定行政費用,雖然會計制度沒有規定具體比例,但要公開記賬,接受審計。第二,慈善法施行兩年了,慈善組織在有的縣仍不易注冊,打到企業賬戶實為無奈之舉。如果善款進入企業賬戶,確實應收稅。第三,如果互聯網大病籌款平臺要收費,應該提前明確告知平臺使用者。
崇明商家網表示:作為平臺來說,收取相應的運營費用是正規合理的,但不能以稅收之說來欺騙民眾,如果按照公司運營,那么國家勢必需要收取公司的稅收,但在實際運營情況下,部分隱秘商業行為則多數不繳稅,另外,公益平臺更多應屬于非盈利機構或組織結構,所以稅收之說更站不住腳,拿稅款之說,顯然過于失信。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