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不久前,《崇明區總體規劃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7—2035)》新鮮出爐。根據規劃,到2035年,崇明區自然濕地保有率從38%提升到43%,森林覆蓋率從23.2%提升到3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5.2平方米提升到15平方米,水面率從9.54%提升到10.61%左右。“世界級生態島”的建設目標,到2035年將基本實現,到2050年將全面完成。本報記者專訪崇明區相關主管部門,解讀倒計時2035,崇明有哪些經濟發力點。
-垃圾分類-
一年投入2.09億覆蓋三島
廢水、尾料都能“變廢為寶”
數字說2035:到2035年,崇明區開發邊界內城鎮住宅用地總規模約為32.0平方公里,城鎮住宅總套數為25萬套左右。
去年,崇明在垃圾分類硬件設施上的一次性財政投入資金達到了2.09億。
“從2011年由市級層面要求,崇明從當年6月開始落實,這是一個慢慢循序漸進的過程。”崇明區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陸瑾告訴記者,真正的全面普及從2016年開始,由崇明橫沙鄉試點成功,后自2017年6月27日開始,向全區鋪開。截至2017年底,崇明區已基本實現了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
陸瑾告訴記者,崇明區和滬上其他區不同的是,社區城鎮居民和市郊農村居民的生活垃圾分類需要分開分類,兩種模式同時進行。“農村居民的生活垃圾分類涉及268個行政村,需要由保潔員使用垃圾分類短駁車上門收集,炎炎夏日每日不間斷,平均一個保潔員需要收集近250戶農戶家庭。”陸瑾指出,設置一家兩桶、干濕分離,戶分戶投、分收分揀、鎮運鎮處。“由保潔員通過垃圾分類短駁車收集,后經專項運輸車運輸至垃圾處理站,繼而實現分類后的末端處理。”
生活垃圾分類能為崇明帶來怎樣的經濟利益?
陸瑾告訴記者,廢水和尾料都可作為再生資源再利用。今年,崇明正在推進將生活垃圾分類后的廢水、尾料進行集中回收利用,實現資源再生、循環創新。“生活垃圾中的有機物可循環利用,通過生化處理末端產生有機肥,經過粉碎和高溫壓榨,形成有機‘尾料’。這些包含有機肥的有機‘尾料’,如經過市環境站的跟蹤檢測,在達標的情況下則可以實現‘還田’。”此外,而通過細管排放的廢水,則可通過水資源循環系統“變廢為寶”。目前,崇明橫沙已初步實現了廢水資源的循環使用。
在崇明東平鎮的桂林社區,來自居民垃圾桶里的菜葉、果皮等濕垃圾,被切成小塊裝瓶,按比例加入糖和水,等上幾個月自然發酵,就能變成環保酵素。再將環保酵素和皂液混合,倒入模具,變生成各式各樣花色的環保肥皂。“濕垃圾不出村鎮,還能回收再利用。”陸瑾說。而在崇明中興鎮紅星村則建起了“暖心灶”,將回收而來的秸稈、樹木枝丫、廢棄木質家具、木板等作為燃料,由志愿者提供服務,每天供應公益熱水。
-全域旅游-
一年創收12億年增10%
開心農場和生態民宿成新亮點
數字說2035:2035年形成“1-7-10-20-X”城鄉空間體系,即1個核心鎮鎮區,7個中心鎮鎮區,10個一般鎮鎮區,20個左右的小集鎮鎮區,X個自然村落。
隨著世界花博會2020年落戶崇明,鮮花產業將為崇明的旅游經濟帶來新的發力點。“旅游業是契合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的重點產業,也是惠民利民的重要抓手,旅游業發展得到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崇明區旅游局副局長郁濤告訴記者,近年來,崇明區積極推進旅游業改革創新發展,初步走出了一條文旅、農旅、體旅等多旅融合的全域旅游發展之路,取得了顯著成效。數據顯示,2017年,崇明區旅游接待達到576.3萬人次,實現旅游直接收入12億元,同比增加17.6%和10.1%。
“崇明旅游正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其中最大的亮點,就在于為生態旅游業打下基礎。”郁濤告訴記者,上半年,《崇明區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正式發布,按照規劃,崇明將促進全域旅游要素整合,力爭建成全域5A級景區,成為以“休閑”為特征的上海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重要承載地。“至2020年底,崇明旅游業增加值占地方GDP比重力爭達到5%以上。”
盤活農村“沉睡資源”,開心農場和生態民宿將成為崇明全域旅游建設中的一大亮點。數據顯示,崇明現注冊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2348家、農業企業327家、備案認定各類家庭農場533家、批復開心農場12家、評定博士農場10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亮點。
位于崇明廟鎮的香朵開心農場,將崇明白山羊牧場作為了其生態養生的一大特色。而以“米”文化為主題,結合崇明本土的特色,民宿、兒童戶外拓展、公園、自行車運動驛站、房車休閑基地、水上娛樂中心于一身,這樣規劃占地面積1000畝的“開心農場”在崇明豎新鎮東禾九谷創出了生態旅游的一大特色。知谷1984、西岸氧吧、野山民宿、黑森林等一批富有特色的“高配版”民宿,在崇明也逐漸“火”了起來。
通過對農村土地資源的有效整合,培育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體驗式消費與休閑娛樂、科普、度假相結合,創新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經過規劃后打出品牌。崇明區旅游局和農委相關負責人指出,開心農場和生態民宿經營成果如何還未可知,但最看得見的數據就是農戶的直接增收。以香朵開心農場規劃占地面積200畝,區域內10戶居民已簽署租賃協議,農戶平均增收逾2.7萬元;而東禾九谷為例,其規劃占地面積1000畝、區域內租賃民房17戶,農戶平均增收近1.5萬元。
“全域旅游抓住生態亮點,也要利用資源優勢,將體育產業與旅游業有機結合。”郁濤向記者披露,除了每年的頂級自行車賽事外,今年下半年,崇明還將有“搖滾馬拉松(Rock'nRollMarathonSeries)”、“上海世界鐵人品牌賽事(IRONMAN70.3SHANGHAI)”登陸崇明。同時,崇明還在積極推進陳際鎮體育旅游特色小鎮、綠華鎮國際馬拉松特色小鎮建設。
-綠色農業-
打響農產品“崇明”品牌
將率先在稻米產業中尋求突破
數字說2035:2035年,崇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成率達100%,全區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23.33平方公里。建成102.7平方公里(15.4萬畝)高標準的蔬菜生產基地,標準化養殖面積控制在50.4平方公里(7.56萬畝)左右。
崇明是上海最大的農村地區,擁有全市四分之一的林地、三分之一的基本農田,擁有全市最多的村落和最多的農業人口,是上海鄉村振興的重要陣地,也是上海重要的“菜籃子”、“米袋子”。“崇明應殺出一條都市現代農業的血路,闖出一條生態經濟的新路。”崇明區農委副主任徐杰向記者指出,如何整合崇明的綠色農產品,打響“崇明”品牌并集中推廣,成為亟待思考的課題。
“米香、菜香,也怕巷子深。”徐杰向記者指出,農產品從田間地頭搭乘物流冷鏈,走進城市商超,缺的就是諸如南匯8424這樣的“區域公共品牌”。
記者了解到,為了突破瓶頸,崇明區率先在稻米產業中尋求突破,推動從“售谷”到“售米”的轉型升級。“今年春節后的首個工作日,李強書記來到崇明,提出了‘不用化肥而用有機肥’的農業發展新方向,我區主動對標世界最高標準,在全區劃定5家約1萬畝生產基地積極推進實施無化肥、無化學農藥的‘兩無化’生產模式,制定了‘兩無化’生產的崇明標準。”徐杰告訴記者,如今,身價不菲的“崇明大米”已對接“盒馬生鮮”、“天天果園”、華聯超市等“線上+線下”渠道開展營銷。
“從大米入手,在種源準備、環境測試、生產指導、技術培訓、智慧農業、品質鑒定等方面實現全流程管控和開放式監督,并與高端電子商務企業建立戰略合作,發展訂單農業,提升‘崇明大米’區域公共品牌的推廣度和知名度。”徐杰指出,統一品牌、統一包裝,以地域標識清晰的“區域公共品牌”統一發展,有利于打造“有實力、有特色、有文化”的區域品牌。
除了大米以外,清水蟹、白山羊、翠冠梨、優質柑桔都是崇明綠色農業的亮點。部分數據顯示,2017年,崇明農業總產值約為57.32億,其中種植業收入逾27.16億。目前,崇明去年有白山羊年出欄14.82萬頭,水產養殖總面積8.5萬畝,其中清水蟹養殖面積約6000畝。“試水大米之后,未來,這些綠色農產品都將建立綠色農產品聯盟,讓高品質、高附加值成為崇明農產品的品牌名片。而通過保種育種、種養技術提升等手段,則可以促成優質的崇明特色農產品提升品質。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