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最了解你的人是誰?或許不是朋友,不是家人,而是騙子!”這是來自一名電信詐騙受害者的感悟之言。退休在家的胡先生近日接了一個陌生電話,結果導致近400萬元積蓄被騙。
今年4月,居民胡先生接到一個電話,自稱是“民警”的人表示他與一起電信詐騙案有關,且已被公安部通緝。聽到這里,胡先生有些不屑一顧,這種騙局在報紙上見得多了。但對方不僅報出了他的身份信息,更準確說出了其近期辦理的業務,胡先生開始有些發懵。微信加好友后,他收到了一張“通緝令”,上面赫然印著自己的照片、身份信息,還有公安部的“公章”。對方強調只要配合調查,就可以還他“清白”。于是,胡先生按照其要求注銷了全部銀行賬戶,并開辦新戶。隨后,胡先生在對方“操控”下,每天準時準點“匯報”情況。半個月后,對方的電話已成空號,心知不妙的胡先生一查,400萬元積蓄已被人轉走。目前,警方已受理此案。
無獨有偶,沈阿婆也遇上了類似的詐騙。所幸,沈阿婆將防范宣傳提示記在心中,最終沒有上當受騙。4月,沈阿婆接到一通來電,對方自稱“北京警察”,稱她“涉嫌一起特大經濟犯罪案件,已經被立案偵查”,并發送自己的“警官證”和沈阿婆的“通緝令”。沈阿婆看到這些,有些動搖。當騙子提出讓她將銀行卡里50萬元全部轉到“安全賬戶”時,沈阿婆一下警覺起來。小區宣傳畫上不就有這樣的案例嗎?沈阿婆當機立斷掛斷了電話,并向社區民警求助。得知情況后,民警迅速上門幫助老人進行核實。在民警釋疑解惑下,沈阿婆明白自己險些被騙。民警告訴沈阿婆,警官證是要當面出示給市民看的,通過電話形式都是假的。(如圖)
個人信息、變號軟件和偽造“通緝令”,這些都是“假冒公檢法”詐騙的典型套路。在此類詐騙中,受害者大多以50歲以上的中老年為主。騙子通過偽造的“逮捕令”或“通緝令”,誘使中老年人感到緊張不安,再進一步利用其急于自證清白的心理騙取錢財。
警方提醒市民,公安機關絕不會以電話形式辦案、發送“通緝令”,更不會以核查、凍結賬戶等為由要求當事人轉賬匯款。自本月起,“962110”號碼作為電信網絡詐騙預警勸阻專號已經啟用。如果警方發現電信網絡詐騙潛在被害人,將以此號碼進行遠程防范勸阻。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