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金立集團近日確認,其位于東莞的金立工業園將有一半員工離開,并表示,裁員是金立自救的系列措施之一。此時,距離1月10日劉立榮股權被凍結的消息曝出已有90天。
裁員自救引入戰略投資者
金立智能手機官微發布聲明,對金立工業園目前的一些情況進行了說明。
金立在說明中表示,金立集團自危機發生以后,前期采取了引資保生產方案,現在采取了裁員降費用,引資保生產的方案,于3月31日正式發文,對金立工業園的部分員工通過協商解除勞動合同。
未來,金立工業園將保留50%左右的員工繼續生產,保證生產線的正常運轉,同時也有ODM廠商協助生產金立手機,為金立在國內與海外的訂單供貨。
金立表示,裁員是金立自救的系列措施之一。與員工解約是以平等自愿為原則,協商一致為目標,并非強迫行為,尊重員工自主選擇,不強迫、不威脅、不利誘、不欺騙。若員工不愿解約或員工不同意分期支付,可以不接受解約,金立會繼續保留勞動合同關系。
對于目前金立的現狀,會分三個步驟來解決問題。首先,金立會引入合作伙伴,確保生產與銷售;第二,引入戰略投資者,補充資金;第三,出售資產償債,獲取債權人支持。
此前有消息稱,接盤方是海信。對于此消息,金立方面也曾表示,目前確實正在洽談融資,并且應該會有戰略資金進入,但都與海信無關。
此外,金立官方此前也否認了劉立榮在重組中出局的可能性,金立方面表示,“不可能出局,因為劉立榮是金立的靈魂人物,融資這件事情都是他親自在談的。”
超額營銷引發資金鏈問題
關于債務問題,劉立榮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承認,“金立資金鏈問題爆發的主要原因是2016年和2017年營銷費用與投資費用投入超限。2016~2017年金立營銷費用投入60多億元,近三年對外投資費用30多億元,兩項費用接近100億元,對金立資金鏈造成很大影響,導致貨款周轉困難,在拖欠貨款后被供貨商申請資產保全。”
的確,金立在品牌運營上一直很舍得。
再次掌舵的劉立榮,重新梳理產品路線,形成了M、W、S、F和金剛5個產品系列;果斷砍掉“小清新”的產品定位,帶領金立重新回歸以“續航”為賣點的“商務”路線,并在此基礎上添加了新的內涵—“安全”。
金立這兩年的運營策略看起來與OPPO、vivo頗為相似,都不遺余力地爭取大牌明星代言和熱門綜藝冠名。這種高舉高打的營銷策略也的確為金立帶來了品牌曝光度,2016年,金立手機的全球出貨量約為4000萬臺,相對2015年增長了21%。
因此,在2017年年初,劉立榮立下目標,2017年金立國內的銷量保底銷售3000萬部,并挑戰3800萬部。
豪賭全面屏遭遇銷量下滑
但這樣的增勢并沒有如愿持續下去,金立2017年的出貨量反而暴跌至2600萬臺。2017年金立手機在中國的銷量為1494萬臺,排名第7,份額僅為3%。這與劉立榮在年初設定的目標相比,縮水了一半。
這里面有手機市場整體不樂觀的背景。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所發布的《2017年國內手機市場運行情況及發展趨勢分析》顯示,2017年國內手機出貨4.91億臺,同比下降12.3%。
在整體下滑的殘酷市場中,剛剛從功能機的輝煌、落敗中醒過勁兒來,在智能機時代漸有起色但尚未站穩腳跟的金立,情急之下,打法就有點亂了陣腳。
2017年11月份,劉立榮開啟金立“全面屏”戰略,一口氣發布了8款全面屏手機,價格覆蓋從低端到高端各個區間。然而,中國智能手機行業已經觸頂天花板,從增量市場轉為存量市場,激進的擴張戰略為資金鏈危機埋下了伏筆。
遭遇挫折的金立,如果再次站起來,或許也會重新審視市場規律和自身戰略。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