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就在美團和滴滴正面交鋒時,成立16年的老牌地圖軟件公司高德,突然半路殺出,宣布推出順風車業務,成都、武漢兩地率先上線,同時開啟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城市的車主招募。與其他競爭對手抽取用戶10%的傭金不同,高德對外稱,沒有任何商業化目的,將堅持對用戶不抽傭,對行業不打補貼戰,對城市道路不添堵,保證乘客花多少錢,車主就能拿到多少錢。
業內分析,高德背后的操盤手阿里,欲借勢強化支付寶的優勢,公益順風車既可打壓滴滴,又制衡了微信支付,可謂一石多鳥。
高德突變
“他們決定自己做這個(順風車)業務,招募車主做運維,還是挺夸張的。”業內人士說。這種驚訝可以理解,畢竟開始順風車業務和俞永福剛剛接手高德時的“去O2O”的戰略相去甚遠。
2014年,在“百團大戰”的時刻,俞永福出人意料且異常決絕地砍掉O2O業務,而作為直接競爭對手的百度地圖,則同時搭載了餐飲、酒店、出行等服務。
此后,高德地圖在十一期間發布了新版本,與百度地圖展開正面競爭。砍掉O2O的新版本在短時間內快速獲取的用戶,俞永福專注于地圖業務的策略也由此確立。
他曾這樣解釋:在地圖服務里硬生生地加入團購,把出行導航變成了團購導航,這明顯不是從用戶需求角度考慮問題,更多是因為商業化變現的壓力。未來高德將專注于用戶需求,專注于做最好的地圖導航產品,專注于地圖導航產品的技術研發。很簡單,很清晰,就是專注于用戶、產品、研發三個維度。
而此次高德為何畫風突變,決定親自參與出行領域市場份額的爭奪?有業內分析,可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阿里大出行的戰略,為阿里爭奪支付場景增加籌碼。
自從2013年5月阿里入股高德,再到2014年2月阿里11億美元收購剩余股份,并最終成為高德全資子公司,證明阿里十分看重高德地圖的工具化屬性、超高的流量和出行入口職能。尤其當滴滴和快的合并,阿里逐漸喪失對滴滴的把控權之后,出行領域中高德地圖幾乎成為阿里唯一的棋子。
阿里野心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商業江湖上,更是如此!馬云和高德地圖突然開起順風車來,真的是為了公益?其實,他們是瞄準了三個重要領域:共享經濟、大數據和支付場景,而這三個將是未來十年的風口所在,或能將無現金社會、信用城市、大數據、共享經濟完鏈接起來,進而引發一場環環相扣的跨界革命。
首先,馬云出手順風車,和前幾次他出手共享單車OFO和哈羅單車一樣,其目的或是為構建另一個平臺試水:建立一個讓全世界過剩資源都能共享起來的出行平臺。要知道,通過高德地圖撮合現有出行需求,實現空座分享,就可以在不增加商業運力的情況下,將城市道路利用率提升一到三倍。馬云已經在為下個十年乃至二十年布局。
其次,大數據是信息時代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是未來商業的核心!當你坐上順風車時,高德也在默默收集你的數據。
第三,搶奪移動支付場景,把信用注入共享經濟和大數據之中。高德地圖推順風車業務的背后,或是一場阿里與騰訊爭奪移動支付市場份額的暗戰。而網約車作為一項高頻應用,已經成為兩家必爭之地。
實際上,吃過“滴滴快的合并案”虧的阿里,此番對出行領域布局的核心還是為了搶奪更多的線下支付場景。微信已經覆蓋了絕大多數的移動互聯網用戶,那么,作為競爭對手的阿里就需要多場景、多維度的布局,以此對抗騰訊手中握有的流量資源。線下支付份額在伯仲之間的阿里和騰訊,都焦慮地尋找適當的突破口。高德宣布正式加入打車領域,車主需要通過支付寶進行實名身份認證。自然,整個交易也順理成章地會在支付寶內完成。
前途未卜
雖然憑借公益討巧入場,但對于高德推出順風車業務,有專業人士認為:“入場時機不對,做得太晚了。”
回顧順風車發展歷史不難發現,百度地圖其實更早淌入這個渾水。2015年7月,百度地圖中赫然出現順風車業務,同時百度還投資了51用車和天天用車這兩款當年發展得還不錯的產品,可惜的是僅僅一年時間,順風車業務就從百度地圖消失,被投資的兩家用車產品逐漸悄無聲息。
可見,也許順風車市場并不難進,但要想真正做好,還是需要較為專業的技術支持,比如車主即司機的經驗和服務意識,以及安全和信用體系等。如今,高德雖然在用戶規模和大數據方面占據優勢,但對于順風車市場與行情是否足夠了解,技術和服務能力是否能夠跟上,面對像滴滴、嘀嗒、美團這些市場已入者,高德是否有良策應對敵手,都未可知。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