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上班越來越忙,父母年紀越來越大,孩子操心事越來越多……家政服務不僅正在成為上海市民的剛性需求,而且作為最融入家庭生活的工作,市民對其要求也越來越高:家政員就得像電影《超能陸戰隊》里的照護者大白一般,既能燒得一手好菜,又懂得營養的搭配;收拾房子利落無比,陪伴小孩時又有無限的耐心;添購日常必需品時精打細算,對雇主家人的情緒起伏卻能圓融地理解。
但希望和現實往往有落差,大白畢竟是完美程式定義的機器人,也沒有自己的家人和愿望要照顧。一位家政員表示:雇主不喜歡她愁眉苦臉,因此每當心中有煩惱牽掛時,她就對著鏡子練習著,硬撐出一個笑臉。練久了也就不難掛著笑容了,但心中的苦楚難以言喻。是的,作為最融入我們生活的勞動者,作為雇主的我們,是否了解家政員微笑背后的甜酸苦辣呢?
半數阿姨來自安徽東北女性成新鮮血液
在我們調查樣本中,上海的家政員來自全國各地,其中,安徽籍占54%,河南籍占16.6%,江蘇籍占14.25%,黑龍江籍占4.05%,陜西籍占4%,江西籍占2.65%,浙江籍占2.55%,湖北籍占1.3%,不愿透露籍貫的人占0.6%。
在調查中筆者發現,家政員來源相對集中,主要原因有三個:
一是不少家政員是老鄉介紹來上海打工的,往往一個人在上海立足后,帶來一批老鄉;二是家政員的原籍往往相對貧窮落后,如江蘇籍中沒有人來自相對富裕的蘇南地區;
三是這兩年,來自遼寧、黑龍江等東北地區的女性成為“新鮮血液”,這些區域經歷產業轉型,一批具有一定學歷的中年婦女下崗后,涌入上海,尋找職業生涯的第二春。
月入萬元不是夢一人工作全家脫貧
說起家政員,不少工薪階層的雇主真是又愛又恨,其中有的人發現自己大學畢業,在OFFICE做白領,結果還沒家里阿姨賺得多,心態難免有些失衡。
干家政這一行,確實是個低門檻且收入還過得去的工作,在調查中我們發現,5.35%的人每月收入超過10000元,11.7%的人收入在8000元至10000元之間,44.75%的人月收入在5000元至8000元之間,還有36.45%的人收入在3000元至5000元之間,僅有1.75%的人收入低于3000元。
這其中,作為家政員里的高收入者,月嫂的收入更是讓人羨慕。一家家政公司把月嫂按星級分三檔,每月薪水逐級升高:初級3年以上經驗,萬元起步;中級6年以上經驗,13000元;高級9年以上經驗,18000元—20000元,而這在上海的家政公司中是普遍情況。
經深入調查證實,家政員的入職門檻并不高,文化程度低,超過一半人只讀過初中,還有一部分人僅讀過小學,而且年齡也偏大,堪稱是就業市場上最不待見的40、50群體。
家政員們在受訪中也普遍反映,她們原本的生活不盡如人意,主要以農民、下崗職工為主,有62.1%的受訪者表示因為原來的生活壓力大,到上海做家政員賺錢養家,還有18.6%人覺得上海機會多,希望從家政員干起,以謀求更好發展。
在一對一調查中,許多人透露當初來上海前,甚至連孩子學費或者親屬醫藥費也無力繳納,來上海后,她們一般只需要工作1年,就可以獲得不低于上海平均工資的收入,實現脫貧。
大部分家政員對自己的收入滿意,即便部分收入較低的被調查者也表示,她們收入相對其他人低,是因為入職時間短,只要做家政員時間超過1年,收入就會有明顯上升。還有個別人表示,她們收入低于其他人是受家庭拖累,需要照顧家人,工作時間少。
大多獨自在滬打拼近9成親情缺失
家政員們表面看起來有著可觀的收入,但并不能說明這項工作有多少光鮮,家政員們用自己的經歷來證明,這個世界上沒有輕輕松松的成功。
首先是家庭親情的缺失,雖然被調查者全部都是已婚者,但大部分人是獨自在滬打拼。能與家人一起居住的僅占11.2%,48%的人住在雇主家里,和朋友老鄉合租的22.75%,11.85%人住在集體宿舍,自己一人居住的4.9%。調查中,不少受訪者反映因為常年離家,親情缺失,但是為了孩子和家庭,她們仍獨自打拼,默默接濟家庭。
其次是勞動強度大。大部分被調查的家政員普遍覺得工作辛苦,休息時間少,有32.4%的人每月休息一天,有9.1%的人每月休息2天,44.45%的人每月休息4天,還有部分人表示沒有休息時間。
在工作時間里,大家也覺得勞動強度比較大,比如鐘點工、住家保姆都表示,工作時根本無法休息片刻,月嫂更是日夜連班,只能抽空打盹,很多人睡眠不好,感嘆是“用生命在掙錢”。因此,月嫂的職業生涯相對較短,很多人干了五六年就干不動,轉行做育兒嫂或鐘點工了。
此外,除了身體上的勞累,要想獲得高收入,還需要不斷接受新知識。
在調查中,一些家政服務公司表示,這兩年,大家對家政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有些要求進步的家政員,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看到技能提升對薪資水平的正向拉動,主動要求學習。
80%與雇主關系融洽最不能忍受社會偏見
因為特殊的工作環境,大部分家政員認為和雇主關系非常重要,45.7%人認為選擇工作最重要的是看雇主是否待人和善,遠高于其他選項。剩余被調查者中,26.2%人認為報酬是選擇工作的第一選項,19.2%人選擇工作環境,5.8%人選擇有無休假,3.8%人選擇工作勞累度,1.7%人選擇是否包午餐或晚餐。
同時,42.3%人表示自己和雇主關系非常融洽,有38.95%人表示比較好,16.85%人表示一般,僅有1.35%人表示比較差,0.55%人表示非常糟糕。
雖然大部分家政員在調查中表示自己和雇主關系良好,但在座談交流中,一部分家政員透露,情況并不像她們寫得那么好,不少人曾受到雇主歧視。在調查中,讓她們最無法忍受的分別為:50.1%人選擇社會對家政員的偏見,15.2%人選雇主挑剔,15.0%人選雇主性格古怪,不好溝通,7.7%人選雇主對自己歧視,5.6%人選工資待遇太低,5.3%人認為雇主對自己不信任,0.6%人選擇沒有休息日或休息日少,0.3%人選雇主讓自己睡陽臺客廳,和雇主生活習慣不合,和雇主家庭成員語言不通各有一人。
在談及雇主不信任經歷自己時,家政員選擇的具體事項為:28.4%人反感雇主總是跟進跟出,10.2%人因為被懷疑拿雇主東西而不滿,還有9.7%人不滿雇主裝攝像頭監視自己,4%人不滿雇主私自翻她的私人物品。在被調查是否在工作中受到傷害時,有37%人抱怨不能保障休息時間,19.7%人反映雇主經常讓自己從事合同約定之外的額外工作,14.7%人被雇主謾罵,7.9%人被拖欠工資,3.5%人認為自己人格受到侮辱,吃不飽飯、受到雇主毆打、被借故扣工資各占0.4%。
一人打拼改變全家命運
在很大程度上,家政服務行業給許多弱勢女性提供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來自安徽的家政員陳女士原來是農民,和丈夫一起種地,家庭年收入僅1000多元。回憶起當時情景,陳女士仍然滿臉唏噓地說,當時如果不是家徒四壁,連孩子學費也付不起,她可能還下不了決心來上海打工。1999年,陳女士來滬做家政員,目前做月嫂,月收入超過10000元,成了老家人眼里的“高富帥”。
與陳女士相比,黑龍江的劉女士有一段更不堪回首的記憶,因為當地經濟不景氣,她和丈夫雙雙下崗,兩人均只有1000多元下崗工資,屋漏偏遇連夜雨,丈夫重病又欠下巨額醫藥費,一個原本還算溫馨的家庭陷入絕境。這時候,同鄉姐妹介紹她一起去上海做家政員,幾年下來,她已償還了丈夫欠下的醫療費。如今丈夫雖然行動不便,但已逐步康復。劉女士現在繼續在上海做家政員,在家鄉花1000多元請人照顧康復中的丈夫,原本可能要沉沒的家庭小船已重新揚帆,說起這一切,她滿懷感激,是上海,是家政服務業給了她家第二個春天。陳女士、劉女士的情況并非個案,大部分家政員收入大多是丈夫的數倍,普遍成為家庭經濟頂梁柱,地位大幅上升,有家政員透露,她們用做家政員賺的錢大多已在老家購買了房子,兒女結婚時,一次性拿出二三十萬的人不在少數。
家政服務行業給從業女性帶來的不僅是經濟上的變化,也為女性獨立提供了機會。由于大部分女性來自經濟欠發達地區,當地仍有輕視女性的習俗,不少人曾感受到性別歧視。
與大部分受調查家政員相比,項女士來上海做家政員固然有經濟上的原因,但更多是為了追求自己完整的人格,實現自我價值。
項女士原本在老家縣城擔任一家國企的檢驗員,但當地有不少人輕視女性,她的前夫就是這樣的人。項女士婚后育有一個女兒,丈夫為了生兒子找了一個小三,令她沒想到的是,在聽到小三懷孕可能生兒子后,連公婆都要求她忍氣吞聲接納小三。
不甘受辱的項女士離婚后來到上海,從家政員做起,目前自己已開了一家家政員中介服務機構,不僅經濟獨立,人格也獨立了,實現了自我價值。
這種對女性獨立的追求,不僅改變了家政員的自身命運,甚至改變了她們子女的命運。項女士的女兒在母親的影響下,從未因自己是女孩而自卑,品學兼優的她華師大畢業后,在上海一家銀行找到了份高薪工作。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