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隨著人民幣升值、物價上漲,很多人似乎都感覺,錢不值錢了,特別類似于1元、5角之類的硬幣,有“食之無肉,棄之可惜”之感。不過,記者注意到,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分享經濟的火熱興起,使這些零零散散的“小錢兒”,又重新煥發了購買力,而這些低成本的支出,又大大便利、豐富了老百姓的工作生活。
“1元”可體驗分享經濟
共享單車、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這兩年,花樣繁多的分享經濟項目,在我們身邊扎根發芽,而它們的使用費多為人民幣1元。
以最常見的共享單車為例,用戶只需要下載APP、交付押金,掃描二維碼,便可騎行(部分企業已與支付寶合作,APP無需下載,押金也實現了減免)。價格方面,摩拜、OFO、小鳴單車等計費標準基本上都是1元/小時。而今,在各地“禁投令”實施的背景下,企業們為了爭奪市場,紛紛推出以“1元”為主題的優惠套餐,如O鄄FO推出的“1元包月”、摩拜的“1元抵用券”活動等。
在經歷了幾番發展及推廣的波折后,共享雨傘也逐漸在申城的部分地鐵站點落地,在雨水突襲時,市民又多了一種選擇。目前,在上海較為成熟的共享雨傘為“摩傘”,根據記者此前的報道體驗,其租用流程與單車類似,使用費則為2元/日。使用完畢后,只需將雨傘放回任意傘樁即可。
掌充創始人胡燕華曾對記者表示,在上海這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下,充電是剛需、是高頻次的,隨手可用的充電場景很有必要。因此,共享充電寶也幾乎成為了滬上商場、超市、KTV、飯店等的標配,而其使用費同樣為1元/小時。
“知識變現”逐漸被認可
“付費問答”也是近些年興起的一種問答模式,而且讓“知識變現”,讓知識“價值化”似乎在大眾心中的可接受程度也在不斷提高。
記者就曾體驗過一款“付費問答”的小程序,也是目前受眾較廣的語音回答應用“分答”,其運作模式是,由提問者向特定對象提問,并向解答者支付“咨詢費”(費用標準根據問題類型、解答者會有差異);而第三方只需支付1元錢的“旁聽費”,便能夠聽取解答者的回答。然后,提問者與回答者各分享這一半利益。
“分答”的火爆,離不開王思聰的推波助瀾,他曾在一日內回答了32個問題,共獲得了約22萬元的回報。據公開資料顯示,最火的一條問題為:“請問作為亞洲首富的兒子,您的人生還有什么買不起的?”,被旁聽了近5.6萬次,提問者凈賺了2萬多元。
此后,如“分悠”、“值乎”、“大弓”等后來者也紛至沓來,而微博推出的“問答”,則與“分答”分庭抗禮,粉絲有機會向“明星大V”或“網紅人士”付費提問,明星們再通過撰寫文章的形式回答。同時,任何粉絲都能付費1元圍觀答案,最后根據問題不同的價值,以及吸引的粉絲數量,獲取收益。
“互聯網+”項目激活零錢
除了分享經濟外,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也推動了許多如在線休閑或學習類項目的發展,豐富了我們的生活。
以記者經常使用的喜馬拉雅、CCtalk等APP為例,里面不少的音頻、視頻課程都是免費的,但一些高質量的學習課程,都需要支付費用,但這些在線課程的費用并不高,有些課程費也只需要1元。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四十次中國網絡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已達1.44億,用戶使用率為19.2%,這一塊的市場前景,仍有待繼續挖掘。
互聯網經濟的發展,還改變著我們的閱讀方式。以QQ閱讀為例,在今年4月“世界讀書日”
前后推出了“1元包”,1元錢可以閱讀當下熱門小說20部。而亞馬遜、當當網等也在今年陸續推出“1元讀書”活動,根據當月的銷售情況來選定熱門圖書,在每月定期上架1元電子書。
本報曾報道的《騰訊發起1元購買公益畫》,則屬于一場“互聯網+公益”活動,不要小看1元錢的力量,活動當日便籌款近1500萬元,捐款人次超過581萬。
積少成多匯聚大現金流
“這可能是分享經濟,這一類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所起到的一種對應效果吧。”上海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助理教授、博士田林認為,原先大家對分享經濟的認識,主要集中在把單車之類的資源盤活了,而忽略了它在無形中,加大了零錢的效用。
“原先我們要騎車,就必須花幾百元去買一輛;充電,就要去買一個充電寶;汽車、籃球都是如此。而如今我要騎車,要充電,只要花1元或5角,就能達到我特定場景下的需求。”田林說。
零錢,可以積少成多。從消費者的角度,1元、5角等零錢的支出,看似微不足道,但從企業的角度,若能獲得千萬用戶支出1元的零錢,那將是一筆可觀的“現金流”。“而互聯網移動支付的發展可能更加便利了消費者,為他們零錢的支出提供了更加便捷快速的‘出口’。”田林說。
公開資料顯示,在共享單車領域,最早入局的摩拜,在資本和體量方面的表現最為突出。兩家均已獲得8輪融資,融資額達到十數億,用戶量也在千萬級別。而在共享充電寶領域,在今年3月31日以后的40日內,累計完成11筆融資,近35家機構入局,融資金額約為12億元。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