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臨近開學,有關新教材的討論格外引人注目。各方聲音,尤以對語文教材的關注和討論最多。對于教材的普遍關注,折射出的,是社會對于教育手段科學性的高度期待。
然而,對于編寫教材的人來說,選用什么篇目,既要兼顧經典性、可讀性,還要考慮文體、篇幅、深淺,是否適合特定年級教學的需要;既要著眼于語文素養的提升,又要貫穿“立德樹人”的總體要求,還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潤物無聲地融入語言教育、情感教育、審美教育,最后還要留給教師發揮的空間。教材絕不是簡單的美文匯編,每次改編,都無異于是對全社會教育理念的一次沖刷。
如何檢驗和評價一本教材的優劣?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素養與能力肯定是重要維度。記得在30多年前,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曾在一次會議上批評語文教學內容少、進度慢、效果差、費時多。如今30多年過去了,綜合性學習、“翻轉課堂”、多媒體普及運用,手段越來越豐富,但“少慢差費”問題依然未能根除,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提高也并不顯著,其根源就在于語文素養的提升不夠,對于語文、對于讀書的興趣沒有被根本激發。
這次新教材的編寫,在以往語文教學多偏重精讀的基礎上,引導一線教學重視多種閱讀方法,同時在小學一年級增設《和大人一起讀》板塊,小學中高年級幾乎每一單元都設置課外閱讀延伸,初中加強“名著選讀”,就是力求努力牽住培養讀書興趣這個語文教學的“牛鼻子”。
作為一種公共知識產品,教材的編寫承載著沉甸甸的使命,更需要尋求最大的社會共識。回答“呂叔湘之問”,離不開各方尊重、理解并用好新教材,并在廣大教師和家長的使用和建議中,不斷調整完善教學改革。不久就要開學,期待翻開新課本的孩子們,能夠在教學改革的新風中愛上中國文化、培養伴隨一生的讀書樂趣。
呂叔湘之問
1978年,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在一次會議上曾批評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效果不佳。他說:“十年時間,2700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中小學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嚴重程度,我們恐怕還認識不足。”
呂叔湘(1904年12月24日—1998年4月9日,享年93歲),漢族,著名學者,出生于華東地區(江蘇省丹陽市),逝世于北京市。
著名語言學家,代表作《現代漢語詞典》。
1926年畢業于國立東南大學外國語文系(現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1936年赴英國留學,先后在牛津大學人類學系、倫敦大學圖書館學科學習。1938年回國后任云南大學文史系副教授,后又任華西協和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兼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以及開明書店編輯等職。解放后,1952年起任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1977年起改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院士)、語言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名譽所長。
呂叔湘先生治學態度十分嚴謹,他強調廣搜事例,歸納條理,反對摭拾新奇,游談無根。呂叔湘先生一生的論著,無論是長篇巨著,還是單篇短文,都是他所倡導的既務實又創新精神的良好體現。呂叔湘先生歷來重視語言實際的研究,總是從具體的語言材料出發,努力探索漢語的特點和規律;不僅注重對中國語言學傳統的繼承,而且積極借鑒和研究國外的語言學理論和方法,重視語言的古今比較和中外對比,在更廣闊的視野里不斷揭示漢語的規律。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