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現在企業用了多少財務人員,今后就需要多少信用管理師”。
這是信用行業人士對于這一職業的評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的信用管理人才缺口在100萬左右,當誠信成為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信用管理師更是炙手可熱。勞動報記者采訪多方人士了解到,這個對技能需求度較高的新型職業,目前正處在高校匹配專業少、職業資格證書認可度低、專業人才招聘靠“挖”的現狀。
從事信用交易和管理為企業保駕護航
2010年,正在上海交通大學讀大四的徐玨聽人提起“信用管理師很有前途”,于是,參加了信用管理師資格考試培訓。如今的她已經在某國家銀行信貸部門工作5年,但信用管理師職業在上海仍然是少為人知的新興職業。據了解,截止目前,上海仍沒有申請開展信用管理師職業資格認證,培養信用職業人才的序幕還未完全拉開。
信用管理師究竟做什么?徐玨給出了自己的理解,“通俗來講,就是從事信用交易和信用風險管理等相關的人才”。具體的工作內容包括,為客戶或企業采集信用信息,評價客戶信用風險等級;為客戶或企業管理商業合同,運用信用保險等方法轉移信用風險等。
信用管理師這一職業真正進入大眾的視野,是在“信用消費”成為常態之后,芝麻信用共享經濟行業總監陳玲玲就是這一熱潮下成為其中的一員。拓展共享經濟的合作伙伴,用信用的能力幫助行業創新,發掘信用紅利,提升用戶體驗,是她的工作職責和目標。
“我們的工作可以為不少企業找到破局點,改變了以往只出售商品的盈利模式”。陳玲玲坦言,“我們努力將信用變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讓整個社會感受到守信的意義”。她舉例,比如我的第一筆業務是婚戀服務。不少人找另一半時希望對方信用狀況良好,我們就和世紀佳緣、百合、珍愛等婚戀網站合作,輸出人臉識別、身份認證等服務,并設置信用專區。在雙方都認證授權的模式下可請求看對方的信用狀況。
滬持證人數不足千人培訓機構稀缺
上海復申教育負責人李雪剛的印象中,從2014年起,信用管理師這一職業才逐漸被企業、個人知曉。2014年6月,國務院印發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要求,全國80%以上的大型企業和50%以上的小企業都要建立貫穿企業經營和交易各個環節的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內容完備、管理規范和定期歸存的企業信用檔案。而這份綱要中,也首次提到了需要重視起信用人才的培養。
2013年3月,國務院頒布的《征信業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這一年被李雪剛視作我們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元年。同年,他開始嘗試開拓信用管理培訓業務,在當時的上海,這一領域的培訓課程幾乎是空白。但查詢了眾多材料后的李雪剛堅定,這是一個機遇,于是在毫無相關資源的情況下,他開始在全國各大高校和少量已經開展信用管理的中、大型企業中尋找師資力量。
但事實上,信用管理師職業早在2005年,就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批準并正式向社會發布。“在發達國家,設立信用管理部門或專職人員的企業達到80%以上,可想而知,這一崗位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李雪剛認為,理論上,企業中的所有管理崗位都需要接受信用管理培訓,因為企業信用管理是一套全業務流程管理體系,信用管理可融于企業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如:投資管理、合同管理、財務管理、購銷管理、招投標管理、品牌質量管理、內控管理、安全生產、產權交易、企業文化等各項工作中均可嵌入信用管理機制,這樣比較完整的企業信用管理體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做好企業的信用風險管控,為企業在信用時代的進一步發展壯大保駕護航。
盡管如今,信用管理培訓的熱度提升了不少,但在李雪剛看來,還遠遠不夠。“上海在開展系統的信用管理培訓的基本上只有我們一家,目前上海地區擁有信用管理師職業資格證書的人數不足千人。
據一名互聯網金融行業行政人士向記者透露,信用管理師最早是在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有相關崗位,但即便是這些專業的金融機構,對于信用管理崗位的招聘門檻也不會特別苛求一本職業資格證書,這就更別說互聯網金融以及實體企業。
專業人才年薪看漲30萬起步最高逾80萬
據上海三零衛士市場部總監湯江灝介紹,三零衛士的團隊中就擁有十幾個高級信用管理師,全部持有職業證書,主要服務例如政府、企業、用戶等,是上海市企業信用管理試點單位。對于信用管理師這一崗位有意識的招聘,是從2014年左右開始進行的,湯江灝坦言,“很難。”據他透露,2016年之前,公司對于這一崗位的招聘方式基本靠“挖”,也就是從專業的征信機構或銀行、保險等金融行業挖人。“從去年開始,我們轉變為自身培養。”
往往稀缺人才的“身價”不會低,信用管理師雖然是一個很新的職業,但企業卻愿意出高薪聘請。勞動報記者在智聯招聘網站上搜索“信用管理師”后,注意到發布招聘信息的企業對于這一崗位開出的薪水普遍在8000元以上,并且放低了學歷門檻,大專畢業即可,但注明需要有信用風險管理工作經驗的。
李雪剛告訴記者,這類企業需求的信用管理師往往并不是專業人才,“比如這些企業聘請信用管理師回去,只要求他做應收賬款的催收等工作,這只是信用管理師技能中很小的一部分。在我們看來,這樣的崗位不能算作是真正意義上的信用管理師。”他指出,信用管理的高水平專業人才平均年薪在30萬以上,然而根據從事的崗位、行業不同,上下浮動較大。“據我接觸過在上海做信用管理部門負責人的,年薪最高的在80萬以上。
人才儲備不足暫難支撐信用“大蛋糕”
用人單位和培訓機構都認為,信用人才儲備缺口大的原因,高校對口專業少是其中之一,現階段我國信用體系建設存在諸多待解問題則是根本原因。
據勞動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設有信用管理專業的高校數量在20家左右,上海僅四家,分別為上海財經大學、上海第二工業大學、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上海師范大學。此外,就上海地區而言,相比較已被認定為普世職業資格的會計證、CFA等,信用管理師的職業認證報名人數相對較少。機構、師資、教材、考試、證書的含金量認可度都處于起步階段,據了解,目前,對于信用管理師的職業認證考試,上海并沒有設立考場,上海考生多數選擇前往江蘇參加考試。
另一方面,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還存在法律法規不完善、市場主體守信意識淡薄、監管不到位等問題,這直接影響著信用管理職業的發展。記者從開展信用管理工作的企業處了解到,客戶信用檔案無法提取的情況時有發生,最常見的解決方法就是找專業的律師事務所,聘請專業律師調查客戶信用,因為只有律師有這個權限可以調取企業信用檔案。還有的時候,我們在做客戶風險評估時,需要用到對方資金方面的信用記錄,但事實上,這部分信息一般是不允許調取的,對于這一部分的法律法規無從參考,我們不知道對方的信用記錄可以獲得哪些,獲得到哪個深度。
此外,信息缺失也是企業在開展信用管理工作時較常遇到的問題。
“首席信用官”年內或將正式在上海亮相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雖然信用管理人才培養正在逐步規模化,但目前還完全不能撐起信用行業這個大蛋糕,但可以預測的是,在信用管理法律法規頒布的那一天,這一職業勢必會迎來爆發。
事實上,由于各級政府部門都在大力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信用管理的理念和意思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加強企業信用管理很快將會形成共識,只缺少較完善的法律體系的支撐了。李雪剛表示,由于信用管理崗位的工作內容存在很大的商業價值,對于每個企業來說都是必須保密的內容,這個崗位今后應該會有持證上崗的要求。
勞動報記者查詢獲悉,2017年3月30日,上海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聯席會議辦公室、上海市征信管理辦公室發布了《2017年上海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要點》的通知。《通知》明確,上海市要加強信用服務人才隊伍建設,選擇部分重點領域試點開展首席信用官制度。加大信用行業中高端人才培養、引進、儲備、流轉力度,開展信用行業從業人員教育培訓,實現信用人才梯隊建設。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