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時值“夏淡”期間,申城百姓的“菜籃子”依舊供應充足。記者昨天從市商務委了解到,本市每天消費農產品約有7萬噸,目前全市已經有25家農產品批發市場,年交易額約1000億元。此外,生鮮配送、智慧微菜場的建設推進,覆蓋了各個渠道,讓農產品零售得到了有益補充。
社區直供,單點覆蓋千余戶居民
“從家里出來,步行不到百米,就能買到新鮮的基地直供蔬菜。”家住天東小區的居民汪先生提著大包小包樂呵呵地走來。不遠處的小區一隅,擺著幾個固定的攤位,從新鮮的綠葉菜到番茄、土豆、香菇,再到餐桌上常用的醬油、冰糖,幾十種商品應有盡有。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小區由于相關工程建設影響,距離菜場超市較遠,應老百姓需求,蔬菜直供于去年開始進入社區,一周兩次。事實上,蔬菜直供在靜安區已經開展多年,體量也不斷壯大。直供服務項目負責人王宏剛告訴記者,農產品基地直供,不僅方便了本小區居民,也輻射了周邊幾個臨近社區。“這個直供點覆蓋了300多戶居民,有些較大的網點可覆蓋千余戶居民。”
由于所有的蔬菜都是基地直供,因此價格比菜市場還便宜10%以上。記者昨天在現場看到,蔬菜在明碼標價外,標價牌上還張貼了一張農藥殘留檢測報告,檢測數據均一目了然。王宏剛表示,蔬菜直供進社區提供的不僅是方便和實惠,在食品安全方面也做到嚴格把關。“所有15家服務企業都經過區商務委、市場監管和相關街鎮等單位的審核。從營業執照、食品流道許可證等證照,以及服務企業的經營品種、食品安全、服務規范和居民需求的切合度等方面,進行一一把關。由于蔬菜損耗率較高,很多企業在這個項目上其實并不盈利。”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目前靜安區已經設置社區直供網點70余個,為推進“3510”(步行3分鐘到菜點、5分鐘到菜店、10分鐘到菜場或超市)的“菜籃子”供應體系建設,發揮了積極的補充作用。全年5000余次的進社區服務,直接受益居民達170余萬人次。
平價菜攤位確保菜價平穩
“大白菜0.9元/斤、番茄2元/斤”上午9點半,正是洛平菜場最熱鬧的時候。平價菜攤位前,不少消費者正在挑選番茄。記者看到,這一天的平價菜價格比市場價便宜了一半。
洛平菜市場經理黃義松告訴記者,每天菜場里都會推出四樣平價菜品,根據時令的不同,菜品有所變化,在綠葉菜的基礎上,還會增加土豆、蘿卜等時令蔬菜。“我們菜場的十幾家攤位輪流銷售平價菜,當天銷售的攤位可以獲得100元的補貼,到了兩淡、三節時,補貼上漲至200元,銷售攤位也會增加至3-4家。”他說,雖然只有幾個品種個別攤位銷售平價菜,但卻會適當抑制其他攤位、其他菜品的價格上漲。
市商務委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上海銷售的綠葉菜主要來自本市郊區,一旦出現極端的高溫、極寒天氣,都會對市場的供應、價格產生巨大影響。“平價菜保證比市場價格低20%以上,能夠有效穩定菜價。”
已經在全國建1100個供應基地
市商務委副主任吳星寶表示,本市每天消費農產品約7萬噸。除綠葉菜外,約80%以上貨源由外省市提供。為了確保供應,目前全市共有農產品批發市場25家,年交易量1200萬噸,交易額約1000億元。“上海西郊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作為主中心批發市場,年成交量515萬噸、成交額375億元,占全市批發交易總量、交易額的四成左右。而在浦東還將建設新的上農批,實現一級批發,讓浦東地區的菜價進一步下降。針對部分農產品區域批發市場規模較小、能級不高、管理粗放、秩序較亂的問題,全市農產品批發市場從2012年的51家減少到2016年的25家,預計到2020年僅保留15家。”
數據顯示,上海在全國建立了1100個農產品供應基地,在豐富上海市民“餐桌”的同時,也促進了當地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今年元旦、春節期間,蔬菜、肉類、水產市場供應豐富、價格穩定,蔬菜價格大幅下降14.1%。
以“干掉中間環節”為改革方向,“菜籃子”的流通效率進一步提高。吳星寶指出,上海已與外省市蔬菜主產區建立緊密型產銷合作關系,把蔬菜包裝、統一標識、物流標準、全程追溯等現代管理經驗延伸到產地,在山東臨沂、江蘇徐州、海南等地建立了總面積達4萬畝以上、10個規模化外延蔬菜基地,從源頭保障質優價美的蔬菜進入上海。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