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據新華社合肥7月20日電:進入2017年,安徽省池州市政協委員何宗文更忙了。
2016年“兩會”期間,何宗文列席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第四次全體會議時發言,“我是群眾身邊的‘草根’委員。比起絞盡腦汁賺大錢,我更喜歡幫助群眾們解決問題。”其發言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
當年,他接待處理來信來訪279批次、469人,同比增加50%;協調、化解、幫助解決問題的信訪案件達68件。
這一方面說明這位被冠之以“最有溫度的政協委員”在人民大會堂“亮相”后的確名氣更大了,但更讓何宗文開心的是:通過多年的努力,自己所在的池州市信訪評議團正收獲著越來越多老百姓的信賴。
時光回到2003年9月,池州市連續發生兩件影響較大的信訪案件,傳統模式下的信訪工作遭遇著老方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的尷尬境地,由于缺乏緩沖層,群眾容易與直接處理問題的政府部門產生對立情緒,信訪部門成了“燙手山芋”,許多人碰都不敢碰。
“解決信訪問題,只靠黨委、政府部門‘單打獨斗’效果有限,發揚民主、讓群眾來為群眾問題‘評評理’或許有用。”當時已是省政協委員的何宗文提出這樣的設想。
2004年1月初,在廣泛聽取意見的基礎上,一支信訪工作的第三方力量———池州市信訪評議團應運而生。25名信訪評議員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也有律師、記者,還有老師、社區居委會干部、私營企業主等,“都是老百姓,最高級別干部也不過就是個正科。”
這支群眾隊伍剛“亮相”就遇到了一起久拖不決的疑難案件:池州城區一棟商住樓13成了“兩代表一委員”工作機制。在鏡湖區弋磯山綜治中心,參與調解工作的代表委員說,接待群眾來訪、與群眾面對面交流的過程,不僅是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過程,也是他們聯系群眾、了解民生的過程,使他們在履職盡責、建言獻策時更接地氣。
“沒啥竅門,就是用老百姓的法解老百姓的事。”在村中,張長生常被稱作“大老執”,皖北土地上這一般是對紅白事操辦人的稱呼,衍生為群眾對鄉賢的別稱。2014年以來,在這個擁有95萬人口的皖北農業大縣,171個行政村成立起鄉賢志愿者工作站,1056名古道熱腸、德高望重的老黨員、老干部、老族長、老教師等“現代鄉賢”被組織起來,調解大事小情,讓村干部騰出手,也給村民解了難題。
根據地方的先進經驗,2012年8月,安徽省出臺《信訪事項依法終結暫行辦法》,在全國率先創建信訪事項依法終結評議制度。安徽省成立信訪事項復核委員會,聘請150位專家、律師、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政府參事,組成土地征收征用、城鄉建設、社會管理、勞動社保、教育文化、醫患糾紛、民政事務等7個評議團。
“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孔子的話正在如今的安徽成為現實。安徽省信訪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縣以上黨政信訪部門受理群眾信訪208845件(人)次,同比下降7.1%,2959件信訪積案全部化解。更有大量的矛盾糾紛被排查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初信初訪按期辦結率98.7%。
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民間調解組織,如今的何宗文雖然更忙了,卻樂在其中,“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糾紛‘大民調’機制,正在為社會自愈機能的成長提供最堅實的土壤。”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