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入夏以來,晚10點后,上海街頭巷尾的夜排檔又多了起來。說起夜排檔,總是讓人又愛又恨。一邊是“民心所向”,許多市民享受在街邊覓食的輕松與隨意;另一邊卻是占道經營、煙霧繚繞、噪聲嘈雜……而勞動報記者發現,今夏,滬上有餐廳也瞄準夜排檔商機,在市場需求和市容環境中找到平衡點,推出夏日排擋“正規軍”。
燒烤攤主一晚能賣兩千串
燒烤海鮮、柴爿餛飩、炒飯米粉……,晚上近11點,長樂路襄陽路路口三三兩兩的客人已經不少。排檔老板們,開始準備生意。
“11點準時出攤,次日凌晨4點收攤,我們夫妻在這里做了9年了,越晚越熱鬧。”生意剛剛開始,一些攤點在擺,一些則已經顧客盈門。一燒烤攤主夫妻倆忙不迭切菜、配菜、裝串,設在人行道上的擺菜桌上放了數十盆半成品。看到記者驚訝的目光,攤主淡淡地說道:“這點東西一會兒就賣完了,不快點準備,晚上來不及。”
旁邊的攤位上,“招牌”花甲的半成品已擱在大桶里,鮮花甲的醬都是事先配制好,客人點單后只需在熱水里燙好就可端上桌。此時,隔壁賣炒飯的攤位前已近聚集了七八位客人,炒鍋前,除了米粉、米線、米飯、炒面等主食,香腸、荷包蛋等五六種配菜擺滿了小推車。掌勺的是一位四十來歲的中年女子,炒鍋翻飛騰出火焰,才出攤不一會兒,炒飯、炒面已接連賣出了10多份。
勞動報記者看到,此時人行道上設有的七八張餐桌,已幾乎坐滿。記者點了些烤串坐下,隨后就見識了攤主所說的“越夜越熱鬧”的場景———不斷有人從四周步行、騎車過來,攤位前很快出現了“等座”現象,馬路旁甚至還多了好幾輛私家車。
“專門開車來我們這吃夜宵的大有人在,以前,富民路東湖路這片也有排擋,現在不讓擺了,”燒烤攤的攤主已經沒空與記者聊天了,不少顧客一點就是二、三十串,一次性全部攤開了烤,一個烤爐幾乎不夠用。他見縫插針地對記者說,生意不錯的時候,“一晚上能賣掉2000串。”
周邊市民褒貶不一又愛又恨
一輛推車、一個炒鍋、幾張桌凳,對于這樣“粗放式”的申城夜排檔,周邊市民的態度堪稱“又愛又恨”。
“一直是這樣,不好管,我們有時候也會去吃。”長樂路附近一便利店老板說,這里的夜排檔生意很不錯,不然也存活不下去。
剛點完單找到座位坐下的王小姐說,在她看來,夜排檔是一種城市文化。同桌的黃先生說,經常有人講,本地人不吃夜排檔,但他就是正宗的本地人,由于經常加班,晚上回家的路上,在夜排檔順便買點吃的,已經成為一種習慣。“物美價廉,就在身邊,買著方便。”家住永年路上的陸阿姨晚上也偶爾會去附近吃夜宵。“師傅手勢好,味道正宗,價格也實惠,”她說,“這種夜排檔蠻好的,又在市中心,吃個夜宵也方便。”
但采訪中的反對意見也不少。在靠近新天地的順昌路合肥路附近,居住于此的朱女士意見不小:“三更半夜那么多人在這里燒菜吃飯,吵吵鬧鬧,讓人休息不好。”陳女士覺得,夜排檔并非不能有,但“什么事都要講規矩”,對于居民區附近的夜排檔應該規范管理。
另一位住在婁山關路玉屏南路附近的居民提出:“近期由于拆違,附近一條街的小吃店都關張了,馬路干凈了很多,但一些流動小吃攤又冒了出來,對于這些無證攤也應該管理。”餐廳推出夜排檔“正規軍”
事實上,在不少市民眼中,夜市大排檔不再僅是低價、實惠、便利的代名詞,而是成為一些人在飲食“氛圍”上的追求:盛夏晚間約上三五好友,坐于路邊聊天、消遣、吃夜宵,這簡直是夏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勞動報記者發現,在市場需求和市容環境中,也并非沒有平衡點。今夏,滬上就有餐廳“投市民所好”,專門推出了夜排檔“正規軍”以增加其晚間客流量。
記者在新天地湖濱路的企業天地內看到,某經營上海傳統小吃的知名餐廳,眼下在店門口專門增設了小木推車,模仿夜排檔的樣式,小推車上只賣兩樣東西———金魚小餛飩和雞鴨血湯。
該餐廳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迎合一些客人對于“夜排擋”的向往,今年初夏起,餐廳新增了小餛飩和雞鴨血湯兩樣菜品,與此同時,門口新設了小木推車及桌椅營造夜排檔氛圍,從每晚6點營業至凌晨2點,并專門安排一位店內廚師在推車前掌勺,現煮現賣。
記者在現場看到,推車上放著一整盒外皮似金魚的小餛飩,有了蔥花和豬油陪襯,香氣四溢。雖然一碗小餛飩38元的價格其實不便宜,但當晚已上10點前后,仍有不少食客陸續進門點單,很大一部分都是沖著推車上小餛飩或雞鴨血湯而來。
“和一般的夜排檔比起來,這里是正規餐廳比較放心,”現場多位食客向記者表示,既能在市中心體味到吃夜排檔的樂趣,又不用擔心衛生、食品安全問題,這是他們最為看重的地方。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