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共享床鋪”長約2米、寬約1米,掃碼自助,高峰時10元/半小時,尚未通過消防許可,專家質疑本質上仍是“膠囊旅館”。

共享經濟概念的火爆帶動了一批又一批新產業,近日,“共享睡眠”橫空出世,針對都市白領需要午休的痛點,一張張形似太空艙的“共享床鋪”在浦東陸家嘴出現。據了解,這些長約2米、寬約1米的太空艙正確的叫法應該是“共享自助休息艙”,用戶只需掃碼付費就能享受到一個高質量的休息時光。
對此,有人質疑,同樣的問題是否會出現在“共享自助休息艙”上?套上了“共享”概念的太空艙就無需經過消防部門的許可?
6元/半小時,封頂58元
運營方介紹,這些床鋪名為“共享自助休息艙”,考慮到現在白領階層都需要午睡,但是大部分人都是趴在辦公桌上草草了事,為了提供一個更舒服的休息環境,太空艙應運而生。
純白色的外觀,裝載推拉門,“共享自助休息艙”的占地面積并不大,長2.1米,寬1米,就像學生宿舍一般分為上下鋪,只是太空艙的空間相對更為封閉,上下床鋪彼此獨立,互不連接。用戶只需要掃描床鋪一旁的二維碼,注冊完成后就可以打開艙門開始體驗。
“共享自主休息艙”的收費分為高峰價和非高峰價,高峰階段收費10元/半小時,非高峰階段6元/半小時,“就像出租車有起步價一樣,用戶只要開始使用,在非高峰時段,不管有沒有滿30分鐘都是6元,超出半小時再按照分鐘計費。不過現在剛開始推廣,所以每天最高58元封頂。此外還有包月的結算方式。”運營方介紹。
使用方便,但透氣性差
昨天,記者來到浦東陸家嘴某一大樓體驗“共享自助休息艙”,在休息艙的一邊,用戶可以自取一次性寢具(包括太空毯、一次性床單、一次性枕巾和濕紙巾)和垃圾箱。“使用后,我們會將這些一次性用品進行分類回收。”一位工作人員說。
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記者通過掃碼進入了“共享自助休息艙”的微信小程序,用戶在首頁就可以看到太空艙是否在被使用,由于記者體驗時已經過了午休時間,因此兩間太空艙均屬于空置狀態。“共享自助休息艙”的使用方法操作起來比較簡單,掃碼后幾秒鐘一扇艙門就自動打開。記者脫鞋進入,艙內有一面醒目的鏡子,室內燈光可以自主調節,在艙內可以聽到輕微的換氣聲。工作人員介紹,因為休息艙內并沒有裝載空調,但是為了保證一定的透氣性,因此在鏡子后面裝了小型換氣扇。
記者體驗時明顯感覺由于空間的封閉,太空艙的透氣性并不良好。對此,太空艙運營方的上海公司總經理趙敏表示,由于太空艙主要的受眾群體是都市白領,“開放的空間不適用于白領辦公的環境,因此空間需要封閉。”
一旦用戶點擊“解鎖艙門”,門會自動打開,可以暫時離開,也可以結束入住。
消防部門尚在聽取意見
為了睡眠質量造成一個全封閉環境,卻也因此造成了太空艙內部的空氣不流通,萬一發生了火災,誰來給予沉睡中的用戶一個安全保障?對此,趙敏解釋道,“共享自助休息艙”使用的是防火材料,在客觀條件上給予了用戶一定的保障,此外,艙內還有緊急按鈕,任何條件下用戶只需按下按鈕就能走出太空艙,“而且每個太空艙外面都有攝像頭,只要有不正常情況出現,都會發現。”
實際上,在2011年,出現在上海的首家膠囊旅館因為人均使用面積不符合上海房地部門公布的出租房標準,加上各房間的排風扇設置不佳,一旦發生火情,很容易造成人員傷亡。因此,消防部門從公共安全方面考慮,從嚴把控,在對旅館環境、艙體材質等多項指標進行謹慎審核之后,決定不予行政許可。
“共享自助休息艙”是否已經通過了消防部門的許可?趙敏解釋道,“這個問題正在與消防部門溝通,聽取他們的意見。”
本質上就是膠囊旅館
社科院旅游中心特約研究員楊彥鋒就“膠囊旅館”分析表示,“膠囊旅館”的形式各不相同,但都是屬于可拆卸的、移動式的自助設施,“現在國內比較多叫太空艙,日本叫‘膠囊旅館’,主要是作為一種臨時性補充的居住設施。”據了解,“膠囊旅館”是一種可移動的,并不占用建筑用地的設施,為旅客提供更多臨時性的休息場所,“在這樣的基礎上,‘共享睡眠’這個概念本質上就是一種‘膠囊旅館’。”
此外,楊彥鋒解釋,現在正常運營的“膠囊旅館”大多出現在車站、碼頭、機場等地,“因為車站、碼頭、機場有較大的消防設置并且都很完善,但是如果‘膠囊旅館’建立在一些住宅居民區,就一定會存在各種安全隱患。”即便“共享自助休息艙”沒有直接命名“膠囊旅館”,但是不能因此就忽視“膠囊旅館”存在的各類問題。
[觀點]
租賃搖身變共享,這算什么新經濟
在共享單車、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之后,“共享”的概念早已深入到市民大眾的生活之中,越來越多的事物開始以“共享”之名盛行。
只是,何謂共享?
此前有專家分析表示,“共享”的本質應當是一種更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在過去,人類更多的習慣是一種擁有方式,但是現在隨著人類經濟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東西都成為了一種閑置,伴隨著新的互聯網技術的產生,人類調配資源的能力大大增加。調配閑置資源才可以稱為“共享”的本質行為。
事實上,在分享經濟領域,資本瘋狂亂舞,分享經濟的“產物”開始泛濫,繼共享單車之后,共享汽車,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等都一窩蜂地冒了出來,所有的“租賃”稍加包裝似乎都可以搖身一變成為共享經濟的一員,然后打著新經濟模式的幌子吸引資本前來。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黃少卿就曾明確表示,現在的很多“共享經濟”已經不能夠稱之為公益行為,而是更典型的商業行為。
換言之,共享經濟的核心應當在于激活閑置資源的價值,不然,只會造成更多的資源浪費。在“共享睡眠”出現后,甚至有網友戲言,“睡個覺都能共享,那最早的共享睡眠其實就是酒店了,也是付錢后,大家都可以使用一個房間。”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