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日前,全國總工會正式啟動“農民工入會集中行動”,集中行動將聚焦工業(yè)園區(qū)、建筑業(yè)、物流業(yè)等重點領域,以農民工現實需求為導向,圍繞這一群體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最困難最操心最憂慮的實際問題,最大限度把農民工組織到工會中來。
那么,對于農民工群體來說,工會對于他們又意味著什么?他們對工會又有哪些期待?昨天,本報記者走上街頭、走進工地與工廠,隨機訪問了部分在上海打拼的外來務工人員。
調查
大多數農民工了解工會流動型人群仍存在“盲區(qū)”
記者昨天先后來到火車站、建筑工地以及制造型企業(yè),隨機采訪了不同行業(yè)的農民工,發(fā)現在大型企業(yè)工作穩(wěn)定的農民工比較了解工會,而部分初到上海、崗位流動性大的農民工群體對于工會的認識仍存在一定的“盲區(qū)”。
有了困難可以求助工會
苑廣遠和從芝園是在松江區(qū)某大型企業(yè)上班的流水線工人。苑廣遠說,他在山東老家的一個廠里工作的時候,只是聽說過工會,但是工會具體做什么的還是不太清楚。來到上海之后,才發(fā)現工會其實能做的還有很多。他覺得工會最重要的還是一些困難幫扶計劃,讓他們感到很安心。“感覺有了工會之后,心里也有了底,知道有困難的時候可以向誰求助。”
而對從芝園來說,她認為工會帶來的最大好處除了困難保障,就是在生活上提供了好多的幫助,這體現在很多方面。由于平時都住在工業(yè)園區(qū),從芝園的住宿、伙食等已經享受了工會帶來的優(yōu)惠,不僅如此,工會免費提供的統(tǒng)一洗衣服務,既省了時間也省了錢,讓她感覺工作都輕松了不少。
聽說過,期待工會更多關愛
來自湖南的符焦在工地上從事電工也有些年頭了。輾轉多個工地的他對于工會有著一些簡單的認識。“聽說過,就是舉辦一些像送清涼之類的活動吧,不過具體的我也不清楚。”對于他來說,生活條件的改善是他最為關心的。“就希望能夠吃得好,住得好。”“我希望漲工資!”在他身邊的工友蘇軍,原先在老家種地,工資成為了剛出來打工的他最為關注的話題。
在火車站,記者見到了陳江波。從老家河南三門峽來上海的他,希望能夠在物流行業(yè)找到一份屬于自己的工作。提到工會,他表示雖然在老家多次聽說過,但是總認為和自己關系不大。不過,如果工會能夠維護自己的權益,他表示非常愿意加入工會。“希望能夠涉及到具體的權益,最好還能提供一些貼心的福利,比如慰問什么的。”
不知道工會,最關心工作和收入
同樣在火車站的地鐵出入口,面對采訪,一名初到上海打工的農民工反問:“工會是什么?是和開會一樣的嗎?”在記者向他解釋了工會的職能后,他認為自己初到上海打工,最主要還是想要有一個踏踏實實的工作,“其他的以后再說吧。”
隨后記者又來到了南廣場進行隨機采訪,40開外的吳桂虹告訴記者,自己是從鄭州到上海來做施工項目的,因為老家有人已經在這邊找好了工作,所以自己也想來試試看。當記者問道:“您知道工會嗎?”,她露出了靦腆的笑容:“不知道呀,從沒聽說過。”經過記者的一番介紹后,她表示:“挺好的,只是我每年過年前的工資能準時發(fā)給我嗎?”
分析
本市近七成農民工已入會流動性大、就業(yè)形式多成兩大阻礙
調查結果表明,部分從事散工的農民工不太了解工會,而在企業(yè)中正規(guī)就業(yè)的農民工群體對于工會的認知度就比較高。記者從上海市總工會組織部了解到,據相關部門統(tǒng)計數據顯示,至2014年底,本市在單位就業(yè)、正常繳納社保的農民工達到了417萬,來自工會的數據表明,其中加入工會的農民工近280萬,入會率在67%左右。“今年市總計劃新增農民工入會人數33萬以上,實現入會率12%至15%的增長。”市總工會組織部副部長錢傳東介紹。
據了解,導致農民工入會困難的原因一方面與農民工自身的工作特征有關,另一方面也與他們的主觀認識有關。農民工就業(yè)往往集中在建筑施工、快遞物流、電子裝配、船舶修造等勞動密集行業(yè),以簡單的體力勞動為主。“農民工的工作環(huán)境相對惡劣,就業(yè)穩(wěn)定性差、崗位流動性大,部分人呈‘候鳥式’遷徙,加大了工會組建的難度。另一方面,一些中小企業(yè)用工不規(guī)范,農民工的勞動保護、職業(yè)危害防護情況堪憂,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現象也時有發(fā)生。”錢傳東說。
對此,各級工會將針對不同的行業(yè)和企業(yè)進行分類施策、重點突破。“比如針對快遞行業(yè)‘總部+加盟店’的形式,一方面規(guī)范總部建會,另一方面推進加盟店屬地建會。在建筑工地則推進項目工會聯(lián)合會建設,并在工地設立工會工作服務站,為建筑工人提供心理疏導、法律咨詢等實打實的服務。”針對部分中小企業(yè)主不愿建會的情況,將探索企業(yè)體制外建會,通過區(qū)域性、行業(yè)性工會聯(lián)合會吸收農民工會員,市總給予專項經費支持。
“我們將堅持三個并重,推進農民工入會集中行動。首先堅持農民工入會數量和質量并重,讓他們真正加入工會,而不是‘被工會’。入會和服務并重,讓農民工得到實惠,感受到工會這個職工之家的溫暖。重點推進和面上發(fā)動并重,不斷擴大農民工的組織覆蓋面。同時,我們將農民工入會與辦理工會會員服務卡、法律宣傳月月演相結合,通過贈送會員專享基本保障、實施普惠制服務等,增強農民工加入工會的獲得感、歸屬感與認同感。”錢傳東說。
經驗
讓農民工找到“娘家”富士康等企業(yè)在行動
一方面,農民工群體是勞動權益受侵害的“重災區(qū)”,他們迫切需要尋求幫助;而另一方面,種種客觀因素又阻礙著農民工加入工會組織。如何讓他們找到工會“娘家”,使農民工維權不再成為“真空地帶”?本市不少企業(yè)結合各自實際情況,積極尋求解決這一矛盾的最佳方案。
因為施工工程遠在南海,因此上海航道局東方疏浚工程分公司的職工們都把工作的船舶當成了第二個“家”。在工會副主席吳曉紅的眼中,公司里的職工都是工會的一份子,“我們從不區(qū)分正式職工還是外來務工者,在船上大家都是兄弟姐妹。”
據了解,東方疏浚工程分公司有近半數的外來務工者在船上作業(yè),工資之外的職工福利是這些外來務工者最關注的部分,“雖然他們不是正式員工,但是職工福利不會因為他們的身份而缺少。”職工的旅游經費、生日蛋糕禮券、體檢等一系列福利待遇,每一名職工都能享受到。“工會就是職工的娘家人,只有讓他們感受到這點,才能吸引職工自愿加入工會。” 而在富士康松江科技園,入會與入職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該園區(qū)8000名職工中有85%都是農民工,而這里的職工入會率達到了99%,依靠的就是該園區(qū)長期堅持的“入職即入會”的做法。據富士康松江園區(qū)工會主席劉建其介紹,每次有新職工入會,公司都會安排工會主席就工會的具體內容進行入職培訓,他告訴記者,動員農民工加入工會也有一定的“小竅門”,“每天都會有新職工入會,針對個別職工的認識誤區(qū),我們會積極糾正,圍繞農民工最關心的內容比如保障權益、工會能夠帶來哪些福利等進行宣傳,效果很好。”對于愿意加入工會的,富士康松江科技園工會會統(tǒng)一為農民工辦理入會手續(xù),“通過統(tǒng)一辦理,既提高了效率,也節(jié)省了職工們的時間和精力。”不僅如此,未來富士康工會也計劃在園區(qū)內設立工會會員服務卡的辦理點,為職工統(tǒng)一辦卡。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