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腦損傷導致出生起就肢體偏癱的19歲病人,在上海醫生的創新性融合醫療技術的攻關下,不僅可以一口氣騎車10公里,而且還能用“癱瘓手”切菜、泡功夫茶。昨天上午,上海壹博醫生集團孫成彥功能神經外科團隊聯合浦南醫院對外發布這一最新臨床醫療重大突破。據悉,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通過融合技術成功治療偏癱患者的,尚無先例。
因為出生時由產鉗助產導致腦損傷,小林右側上下肢發育遲緩、功能障礙,三歲左右才可獨立行走,但呈足內翻畸形,步態不穩;他的右手則出現抓握和伸指困難、拇指內收、前臂旋前畸形等,并逐步喪失精細運動能力。治療前,患者兩只肩膀一高一低,只能翹著腳尖困難地走斜線,手功能低下,不能抓舉筷子。直至成年,他的很多基本獨立生活能力(譬如自己吃飯、系扣子、拉衣服拉鏈、上廁所等)都不具備。盡管到處奔波求醫,卻因長期沒有得到正確、系統的治療,導致上述運動功能處于持續退化狀態,病情愈發加重,最終可能逐步喪失全部運動和生活功能。
4年前患者來滬找到孫成彥教授,被明確診斷為腦出血后遺癥———右側肢體偏癱(痙攣型)。從那時起,孫成彥團隊開始先對其下肢部分進行治療。通過一期功能性選擇性脊髓神經后根部分離斷術和二期肌力、肌張力調整術,小林的腳后跟終于可以“放平”了。經進一步康復治療,他的行走姿勢接近正常,逐步可以一口氣騎自行車10公里。
更具挑戰的“癱瘓手”怎么解決?治療團隊針對功能康復和穩定效果、不易復發兩個關鍵點,努力打破在偏癱治療上普遍存在的不同學科“分而治之”現狀:首先由孫成彥教授團隊采用高位頸椎單側椎板切開功能性選擇性脊髓神經后根部分離斷術,解除了患者肩部和上肢的僵硬狀態,降低了右上肢肌張力,使雙側肩膀對稱一致,右手也出現穩定的抓握狀態,部分運動功能開始改善。去年9月,由壹博醫生集團手外科團隊負責人、華山醫院胡韶楠教授繼續接力治療,為患者實施健側頸7神經移位嫁接手術,同時矯正了尺偏畸形和前臂旋后不能。術后,在手功能康復專家賈杰教授指導下,浦南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圍手術期康復團隊對病人進行了兩周的強化康復訓練。此后病人開始為期半年的康復訓練。
上周末,患者再次接受運動神經功能檢查。最新評估顯示,“偏癱手”已基本恢復到了正常運動功能,并且療效保持“穩中有升”狀態。
此次手術最大的意義在于,改變了過去各學科“各自為政”或“分而治之”的治療理念,將解除痙攣、神經移位、畸形矯正和康復訓練等治療技術,根據個體化的病情予以重新融合、整體運用,創造性地誕生了一種由多學科團隊合作創造出的全新序貫式治療方式,使得幾大技術同時在一只手上發揮出了最大效應。
目前,中國已有腦卒中病人1720萬人,保守統計其中有75%的患者出現了卒中后軟癱、痙攣癱等癥狀。40歲以上成年人中風偏癱發病率已達到2%,到2030年,中國將有3177萬名腦卒中患者。另外,由外傷、炎癥、腦腫瘤、腦血管病等引起的偏癱,目前也至少以百萬病人計。“融合技術”的使用,使得上述情況導致的肢體偏癱、痙攣、畸形或功能障礙患者,今后都有了一種更為有效的治療方式。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