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申城首座“無性別公廁”遭遇了尷尬。記者了解到,投入使用近4個月來,累計如廁量4100人次左右,日均不到40人次。有市民表示,之所以使用率不高,可能與認知度偏低以及設置點較偏僻有關。不過,相關部門表示,“無性別公廁”更多是對現有公廁的一種補充,目前擴容尚無具體時間表,將視市民接受程度決定。

隔壁建筑工人成老客戶
昨天中午,記者來到位于浦東張家浜浦東南路口的公共綠地內,這里建有申城首座“無性別公廁”。外墻亮堂的瓷磚、門口鋪設的防滑毯、干凈的地面,眼前這座公廁看起來更像是星級酒店的配套措施。由于不限制性別,因此這里所有廁位都不設置“男”、“女”標識。等了約20分鐘,有一名戴著安全帽、穿著工作服的小伙子走了進去。推開了一個蹲廁的門,輕輕按下鎖扣,廁位上方的顯示燈就從綠色變成了紅色,顯示有人正在使用。
這個上海首座“無性別公廁”采用大通間模式,里面包括10個不限制性別的通用廁位。從去年11月初開始投入使用,其上方有一個顯示屏,清楚表明了這個公廁的累計使用量。截至昨天中午時分,上方的累計人數顯示為4147人次。
投入使用了近4個月,每天從早上5點至晚間9點對外開放,以30天/月計算,日均使用量僅34.5人次。負責打掃的人員告訴記者,如廁比較集中的時間段主要在上午,除了附近一些來公共綠地散步的市民外,近80%是隔壁建筑工地上的工人,“哎,有時還蹲在廁所里抽煙,弄得臟兮兮的”。
這座“無性別公廁”投入使用時,市市容環境質量監測中心相關負責人曾表示,為何會選擇在這塊綠地內進行試點,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此處在改造之前就有一座公廁;二是公廁旁邊是綠地的健身跑道,來往市民比較多,有如廁需求,“我們不知道來這里的市民游客,是男性較多還是女性較多,設置無性別公廁,可根據實際情況調節廁間使用,探索另一種解決男女廁位比不合理的方法”。
嘉定也有“無性別公廁”?
就在首座“無性別公廁”遇冷的同時,有市民發現,嘉定秋霞圃里也出現了一座“無性別廁所”。那么,使用情況又如何呢?
當天,記者來到這里了解情況。相比浦東的“無性別公廁”,秋霞圃里這個公廁面積并不算大,里面配有一個小便池、一個坐廁,外加安裝了殘疾人扶手。
由于其處于假山后的地理位置較偏,雖附近設置了多個指引牌,使用率也不高。多位公園保潔人員表示:“用的人不多。”
市市容環境質量監測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秋霞圃的這個公廁并非標準意義上的“無性別公廁”,從設施布局來看其實更趨向于“第三衛生間”,主要用于緩解父母帶異性孩子、子女帶異性老人外出時的尷尬局面。
已建215座“第三衛生間”
對“無性別廁所”遭遇的尷尬,市市容環境質量監測中心負責人解釋,“無性別公廁”更多是對現有公廁的一種補充,其實并不一定非要建造在人流密集的場所。至于跨前一步的“無性別公廁”未來是否會得以擴展?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根據試運行情況時時跟蹤,視市民的接受程度,結合各區公廁新建改建計劃和服務群體予以決定。
采訪中記者發現,對于現在出現在各大商場、候機樓、娛樂場所的“第三衛生間”,市民的接受度反而更高。據悉,這類衛生間更著力于解決異性父母、子女可共用如廁的問題。據悉,截至去年年底,本市共建成“第三衛生間”215座。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