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網售商品的質量已成為消費者的一塊“心病”。希望監管部門能從源頭加以杜絕,讓“黑名單”能夠變得“薄”一些、投訴率能降一些!
國慶長假后的首個工作日,國家工商總局公布了一份網購商品“黑名單”。涵蓋淘寶、天貓、易迅、京東商城、1號店、國美在線、唯品會、當當網、亞馬遜中國等國內主要電商平臺的這份網上商品質量抽檢報告顯示,抽檢的503批次各類商品中,發現4批次為“三無”產品,2批次商品經生產廠家確定為假冒偽劣。而在有效送檢的497批次樣品中,共發現172批次商品質量不合格,不合格率高達34.6%。
抽檢結果顯示,這些不合格商品中,93%為內在質量不合格,標志和說明不合格的商品僅占7%。也就是說,超三成的不合格率,多數不合格的問題產品具有“內傷”、也是“硬傷”,僅有少數商品存在“輕外傷”。
據披露,在這些知名網站所銷售的問題商品中,兒童汽車安全座椅、電動童車、童裝等一系列嬰幼兒用品,風扇、開關、插座、電源插座等一系列生活家飾用品,以及部分品牌衣物,其中不乏知名品牌。而網絡銷售的開放性特點,適用于所有的電商平臺,這些存在質量“硬傷”的不合格商品也就“放開銷售”,消費者在網絡空間中實在難以辨別真偽、優劣。
網售商品的質量問題已經不是第一天被曝光,而因商品質量所暴露的售后問題、消費投訴也層出不窮。上海工商公布的最新投訴分析指出,僅在剛剛過去的“十一”國慶黃金周,上海市12315中心共接到消費者投訴舉報逾千件,其中545件涉及網絡銷售,占比超五成、同比增22%。網絡銷售及售后服務類投訴問題凸顯。網售商品的質量成了不少消費者假日消費的一塊“心病”。
如何處理這些問題商品?工商總局給出的答案是,責成省市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嚴格依法查處。消費者的疑問則是,如何才能從源頭加以杜絕?監管從嚴,能否從頭開始?消費者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需求,網售商品確實帶來了便利、也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隱患和使用風險。如何重振網售商品的市場信心?需要在生產源頭加以從嚴監管,生產企業和銷售企業進行源頭排查,杜絕不合格商品在知名電商網站上進行銷售。對存在質量問題的商品,應及時向社會披露。在銷售過程中,對部分問題嚴重、容易引發糾紛的類別產品進行分類抽檢,以降低風險。而在事后監管中,對消費者的投訴也應當高度重視,對問題產品采取下架、封存等措施的同時,完善對企業的教育引導。
對于消費者的保護,新《消法》也給出了新的闡釋,依法經有關行政部門認定為不合格的商品,消費者要求退貨的,經營者應當負責退貨。業內人士指出,消費者如果懷疑網購的商品有質量問題,可對照此次工商總局發布的不合格產品的批次主張權利,消費者需提供發票等購買憑證向經營者要求退貨。對不合格產品的退貨,經營者不應設置收取折舊費等限制條件。
網售商品,亟待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嚴管!希望下一次的“黑名單”能夠變得“薄”一些、投訴率能降一些。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