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分享經濟”下“共享文明”的缺失,導致隨借隨還、高頻運轉的創業理想淪為“紙上理想”。未來,運用互聯網+技術、大數據分析,能夠實現更多的“分享經濟”,而“摩拜單車”僅是試水的開始。
隨著熊貓資本領投、愉悅資本跟投,近日風靡滬上的“摩拜單車”完成了千萬美元級的B輪融資。這個由原Uber上海總經理王曉峰所創辦的“摩拜單車”,試圖提供并推出一種自行車出行的全新思路,不但解決交通的“最后一公里”,且通過GPS定位來免去定點歸還的麻煩,半小時1元錢的收費也著實從價廉物美的“分享經濟”出發。
自行車“分享經濟”的理念是,用低廉的租金推廣公共自行車的使用,通過分享平臺來實現租借、運用技術實現隨借隨還,讓自行車能夠被更多人、以輪換模式高頻使用。
和傳統政府買單、企業運營維護模式不同的是,“摩拜單車”正試圖以信用積分為消費者打分,希望通過信用評級的考驗讓更多使用的市民能夠自覺實現分享使用的良性循環。“不辦卡、不用停車樁、不會掉鏈子”的自行車集中在中心城區,掃一掃騎上走、半小時僅1元錢,未來希望每隔100米內就能找到一輛這樣的“摩拜單車”并覆蓋上海,這樣的創業模式真的“看上去很美”。
然而,基于這樣的理念出發,卻在短期因社會“共享文明”的缺失而暴露出諸多尷尬。用于低價共享的自行車被用戶“打包帶走”,放入自家小區過道、鎖入辦公室,甚至直接破壞二維碼、試圖讓后來人“無碼可掃”……原本通過分享來實現共享的美好初衷,在一連串的被盜、被破壞事件后,惹人擔憂。
“分享經濟”下“共享文明”的缺失,導致隨借隨還、高頻運轉的創業理想淪為“紙上理想”,在現實的運行中遇上了不小的麻煩。
實際上,“摩拜單車”并不是自行車“分享經濟”的伊始端,上海最早的自行車分享模式始于閔行區。筆者也曾在2009年底探訪過滬上最早推出公共自行車服務的閔行康城地區。當時由于公共租賃模式的定點要求,在地鐵早高峰時導致公共自行車在短時間內在地鐵站周邊積聚,為緩解租借壓力、平衡停放供需,較遠的康城地區居民則面臨有車難用的瓶頸。而這7年間,上海公共自行車運行中,自行車被破壞、損毀、甚至“打包帶走”的現象層出不窮,暴露出的也正是“共享文明”的缺失。
時隔數年,包括閔行、浦東、寶山、松江、長寧、奉賢等多個區都相繼推出公共自行車租賃的服務,希望解決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難題,并通過政府買單、企業運營維護的模式對自行車租賃服務進行改進。“摩拜單車”的出現,則更是打破了各個區各自為政、自行車無法跨區使用的盲點,通過低廉的收費、由市中心城區向外延伸,來擴大自行車行駛圈,通過終端技術更方便市民和游客出行。
當然,化解“摩拜單車”的尷尬不應止于道德批判,未來,也需要不斷通過技術和制度的創新來實現更有效的管理。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