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走進躍進社區的“香樟園議事壇”, 總有種時空交錯的感覺: 十多位居民圍坐一堂用上海話閑聊,偶爾蹦出幾句崇明話、普通話。聽他們聊的議題, 不像是在海島的某個鄉,而像是走進了中心城區某個老城廂的居委里弄。
在新海,居民通常都能自如地切換3種語言-----不少人就是當年留下來的知青,故滬語盛行;與知青同時堅守這片土地的,是當地農墾一代、農墾二代,自然崇明鄉音少不了;而隨著越來越多外地職工的引進,普通話也頗為暢行。
這三種語言的交互使用,正是新海鎮多元人口結構的映射:它鐫刻著海島的地緣烙印,夾帶著歷史留痕,又時時對接著大都市的風尚。而打破壁壘之后,新海的社區治理直面這個問題:多元矛盾和多樣需求,該如何協調和引導,釋放其活力?
小橋和河流還在,很多知青會回來看看他們當年奮斗過的地方,還有那些留在本地的好伙伴們
“計較”小區事務的老知青
在鄉村,召集村民開會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開誤工費沒人愿意來。而在新海,居民卻樂于開會,且不計報酬。
74歲的張賢林是“香樟園議事壇”的負責人。議事會的話題是熟悉的街長里短,諸如寵物狗的管理、僵尸車的處置、物業費的協調等。議事會上,鎮里會派人來旁聽記錄、參與協調,“居民們有時太較真,一個狗吠的問題就討論了好幾回,我們聯系公安等部門,反復溝通后才妥善解決。”
在張賢林看來,議事會也貴在這種“計較”,“小事情要在萌芽中解決掉,不要任其發展。”很多矛盾就在溝通中化解,很多難題在協商中破解,“我們小區的道路,原來坑坑洼洼的,居民叫苦不迭,經議事會一番討論協商,很快鋪了水泥路,現在清清爽爽的。”
香樟園開議事會的居民
新海鎮黨委書記樊紅妹說,因為有“知青之鄉”的特殊基因,這里的居民對社區治理的要求更高,政府也更樂于放手,引導居民用“自治”方式來解決社區事務,周邊五個社區都有自己的自治組織,如躍進居民區有“香樟園議事壇”、 新海居民區有“老伙伴聊天室”、新海二村居民區有“同心園”議事壇、紅星居民區有“閃閃紅星”議事壇、長征居民區有“五心驛站”工作室。
張賢林是當年躍進農場5隊隊員,他的知青好友絕大多數都回了市區。“那時我已結婚,按政策只能留下來。”但老張一點不后悔,“你知道哇,很多上海人來這買房子,不僅是價格相對便宜,也是看中了我們這里的人文環境。”一旁的老伙伴微微一笑,“村民平日里搓搓麻將,我們跳廣場舞、打太極拳,市區里有的,我們這里都有!”
知青群體的品味潛移默化影響著周邊居民。相較于其他鄉鎮,新海的群文活動更活躍,志愿服務文化也更盛行。張賢林的大部分時間花在了志愿服務上,“幾乎每天都有活動,日程全排滿了。”老張掰著指頭算,周一道口執勤、周二去結對老人家探望、周三社區合唱團、 周五小區巡邏……他擁有一張二維碼志愿者證,每參與一項活動,用手機APP軟件掃一掃,就完成簽到,網站會自動統計他的志愿服務時間,換算志愿服務積分。
當年的知青隊友時常聚會。“很多老友下鄉來敘舊,看看農場新變化。”張賢林說,大家一起憶當年勞動的艱苦環境,“那時的路叫彈簧路,上面是爛泥,下面是蘆葦,走上去彈進彈出,一高一低的;晚上睡不著,風吹進來、螃蜞爬進屋里來;洗好的衣服太陽一曬,白嘩嘩的,都是鹽花……”大家也一起感嘆這些年新海的變化,房屋變漂亮了,風景變優美了。“不過,他們最羨慕的還是我們這里的人居環境,鄰里和睦,活動豐富,老人沒有獨居感……”
顧大局而舍小利的骨干
對社區公共事務,新海居民頗為“計較”;可關涉到自身利益,居民又不太“計較”。
為破解新海農貿市場長期擁堵這一“老大難”問題,新海鎮政府決定實施興谷路向南延伸工程,但需要從居民手中收回60多畝土地。
鳥瞰新海鎮區,房屋有序,土地整齊
這60多畝土地是當地190多戶居民的自留地,老吳家的自留地就在其中。“當年考慮到職工利益,農場給每人分了半分地。”新海居民區負責人說,一戶人家通常分得1分半到2分的土地,老吳一家三口,分到一分半。這塊地雖然沒有產權證,但幾十年運作下來,居民對土地的權屬似已約定俗成。
“如果是公司所屬土地,還比較好談,可這涉及190多戶人家吶。”新海居民區黨支部書記楊玨坦言,此事難辦。“當地居民有時為了邊角地都爭得面紅耳赤,何況是自留地”。
改造計劃已迫在眉睫,居委心里沒底,只能先把黨員、骨干召集起來,把該路段的規劃和藍圖告訴大家。可居委干部們沒料到,他們錯估了當地居民的覺悟,當所有骨干、志愿者、樓組長召集起來時,沒有預料中的吵鬧、爭執,收獲的卻是理解和支持。骨干積極分子老吳說,北沿公路的改造是新海鎮城鄉規劃的一個大手筆,變馬路集市為公共綠化,這是新海人的大利益,大家平心靜氣地討論,顧大局而舍小利,最后達成以聽證會的形式來厘清這筆歷史“糊涂賬”。
這些骨干分子又在居民中作宣傳工作,同樣也得到了理解和支持。聽證會上大家最后商定的方案是,青苗補償——政府以6毛一個平方米的價格方案實施補償。“這個價格很低,可居民都心甘情愿接受,且半天時間就完成全部簽約。”老吳說。
60畝土地全部收回,這個歷史遺留下來的土地權屬問題,就這么快速地解決了。在鎮干部看來,這是打破行政壁壘的成果,也是居民“明事理”不計較的大局觀,“我們注重發揮那些骨干的作用,讓他們去帶動整個社區的風氣。”
這樣的明事理,令很多工作進展順利,前陣子的拆違,也得到居民的配合,14家簡屋很快拆除。
變身保潔員班長的“刺頭”
“剛上崗那會兒,我穿著保潔服,拿把掃帚,居民們都詫異地看著我。我也難為情,見人走來側過身子、低下頭。” 45歲的小慶拉出袖管給大家看,胳膊上的疤痕觸目驚心, “我以前就是混混,當地的刺頭嘛。”
人口涌入,添了人氣,也帶來新的矛盾。新海的失業、無業人員比例較高,吸毒人員和刑釋解教人員占有相當比例。像小慶這樣的刑釋解教人員管理難度很大,給政府治理帶來很大的考驗。說起小慶,長征居民區黨支部書記唐紀青印象深刻,“他以前看到我張口就罵。遇到事情,就帶著兒子過來地上一躺,賴著不走。”可如今,小慶轉身成了上海波源綠化服務有限公司的職員,還當上了長征居民區的保潔員班長。他很珍惜這個崗位,“過去我出入的場所集中在賭場、酒桌,現在則是樓道、馬路、花壇。”
西北部牛棚港有著豐富的灘涂資源,加上新建成的北橫引河沿江堤而川流而過的優質長江淡水,堪稱養蟹寶地。蟹農紛紛而來,建起了蟹塘、農家樂,也引來了四面八方的饕客。
小慶的改變得益于新海鎮的治理思路。新海引入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波源公司就是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引入的“第三方”企業,承接了長征居民區幾個小區及長征地區部分道路的綠化保潔工作,且受轄區物業公司、居委會等監管。“我們引入波源綠化公司,一方面希望通過市場化運作,轉變政府職能,花同樣的錢辦更有效率的事,另一方面,以此契機幫助社區內的一些特殊人群解決就業難題,促進社區和諧穩定。”新海鎮行政副鎮長介紹說。
記者了解到,波源綠化公司招的15名保潔保綠人員,全部是特殊困難人員,其中有9人更是社區內出了名的“刺頭”,有人還因此吃了官司。“他們沒錢了就跑到我這里來要,不給就賴著不走。”唐紀青說,“幫他們就業,他們要求必須在‘家門口’干活,這讓我們很難辦。”
而這份保潔工作,不僅解決了小慶等人的就業需求,更重要的是,刺頭的人生軌跡開始轉變。據公司負責人介紹,公司對于員工的服務質量有一套完整的監督考核機制;每月對員工都進行星級評定,確定獎金發放,成績由居委會、物業公司、居民代表等共同參與評定。公司還發揮“帶頭大哥”的作用,讓小慶這樣既做得好事又有威望“說得上話”的人來管理隊伍。
“新成員來,我要求他們工作必須要出汗,不然就不要來上班了。”小慶說,也會遇到不講理的居民,故意找茬、挑釁,“要在過去,我早就上去打他們一頓了,現在雖然心里委屈,但我知道應該忍耐。”小慶還主動跟他們打招呼,“你家門口以后出現垃圾,打個電話給我就是了,我一定來幫你清理干凈。”
他所帶的保潔班讓社區的環境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居民對他另眼相看,“小慶你像換了一個人呀。”“這塊地方讓我來管,當然不能掉鏈子。”小慶自信地拍拍胸脯。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