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據新華社杭州4月13日電 借“公益”之名謀利,通過民政渠道捐贈的衣物僅占回收一成,其他回收的捐贈給困難群體的衣物卻被企業倒賣。杭州市經營2年的“大熊貓”舊衣物回收“慈善”項目,竟成企業斂財工具,被指存在欺詐嫌疑。新出臺的慈善法能否為這類公益亂象打下強心針?
捐贈僅占回收一成
2014年4月,杭州發起“大熊貓”舊衣物回收項目,宣傳主題包括公益、環保的多個領域。目前,杭州共有近2000個“大熊貓”,日回收舊衣物總量約三四噸。在不少市民看來,這是有關單位推廣的慈善捐贈點。
然而,就是這樣的“愛心地標”,最近卻被曝出借公益之名,行謀利之事,市民捐的舊衣物,并非如項目啟動時承諾的那樣送到需要的困難群體手中,而是大多數流向下游企業,被高價倒賣。
記者調查發現,公益和盈利行為混淆的亂象,在一些城市并不鮮見。今年2月,上海“大熊貓”“綠房子”等舊衣物回收點因公司經營困難被轉租成垃圾回收點,舊衣物被商販直接倒賣盈利。3月,浙江黃巖出現18個可疑募捐箱,本是企業回收謀利,卻赫然印著“公益·環保舊衣物投放箱”“衣物投放口”等字樣。
“大熊貓”項目執行企業、杭州申奇廢品回收連鎖有限公司向媒體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到2016年2月,通過民政渠道捐贈的衣物占回收總數的5%至10%。而當被問到公司運營過程中,是否有意無意借用了“公益”的名目時,該企業負責人承認“問題就出在這里”。
該公司副總經理李震說:“把能夠捐贈的較新衣物拿出來做公益是公司業務衍生出的‘附屬品’。”
民政部門相關負責同志表示,回收項目就是回收項目,企業愿意捐贈一部分收益給慈善機構,我們當然歡迎,但不應該打著公益的旗號,誤導群眾。
民眾善心被傷害
杭州申奇廢品回收連鎖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杭州目前再生資源回收規模最大的企業之一。2014年4月,該公司和杭州市城管委、杭州市商務委、杭州市民政局、環保社會團體“綠色浙江”等聯合發起“大熊貓”舊衣物回收項目,宣傳主題包括公益、環保的多個領域。
在“大熊貓”回收項目的前期推廣中,為引導民眾積極參與,確實存在一些宣傳上放大了公益屬性的行為,讓公眾誤解。李震坦言,企業在衣物回收過程中也存在不規范的地方,公益行為不夠公開透明。
誰該為這樣的后果埋單?參與項目的各家單位,均難以給出明晰的回答。
城管———杭州市城管委副主任鄭勝全說,項目推進初期,城管部門主要負責各個社區的協調推廣,但是進入回收流程后,城管就管不到了。
民政———杭州市民政局救災救濟處處長葉元青說,民政部門負責的是對接捐贈渠道的百姓需求,溝通受助信息。
商委———杭州市商務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對于企業的不規范經營,商務委有一定的責任,但企業是否涉及公益性活動,并不在上述職責范圍內。
公益組織———綠色浙江回應稱,會從人力和技術兩個方面把涉及公益回收的百余只“大熊貓”監管好。
完善立法強化執法
在慈善法剛剛問世背景下看“大熊貓”事件,似乎尤為發人深省。過去對企業類似“混淆視聽”的做法存在缺法可依、監管不力的漏洞,有關人士希望慈善法的正式實施,可以有助于扭轉這種被動的局面。
“企業在宣傳時刻意模糊兩者邊界的行為,實質上屬于直接或間接地打著‘公益’或‘慈善’旗號,借‘慈善’謀取經濟利益。”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法政分院副院長、副教授邵培樟說,這種行為涉嫌同時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和慈善法。
專家強調,上述兩部法律均可對經營性企業的行為進行規制,監管與執法機關,即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和民政部門均可依其法定職權執法。
除了完善立法和強化執法,要相對徹底地遏制公益亂象,需要加大慈善文化的培育。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