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昨天正式對外發布,全文通過一個個破解城市發展難題的“實招”和“時間表”,勾畫了“十三五”乃至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城市發展的具體“路線圖”。
城市面貌有望因此提升
據了解,目前我國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城市規劃前瞻性、嚴肅性、強制性和公開性不夠,城市建筑貪大、媚洋、求怪等亂象叢生,特色缺失,文化傳承堪憂;依法治理城市力度不夠,違法建設、大拆大建問題突出,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城市病”蔓延加重。
有權威人士表示,此次,《若干意見》的出臺,這是時隔37年重啟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配套文件。有了提綱性的文件作為引領,城市的規劃設計將提升一個檔次。
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
《若干意見》里的一大亮點是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解決交通路網布局問題,促進土地節約利用?!庇浾卟稍L了上海建工集團一位資深業內人士,他表示:“住宅小區由封閉式改成街區制,無死角的安保監視系統在技術上完全沒有難度,難就難在一系列的小區規劃設計標準,如綠化、公建配套等都需要做出改變,未來或出臺一系列實施細則。”有設計界人士也表示,目前老百姓已經習慣了封閉式小區的居住氛圍,讓老百姓接受新的生活空間方式,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保軍認為,對于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方式,第一步讓行人穿過去,接下來是自行車,管理也要跟上,“現在物業管大門,未來是管大樓。每棟樓安全了,街道自然就可以開放了。這樣一來,道路利用率高了,臨街的店面就多了,諸如咖啡館、餐館、茶室、書店等店面,由此改變城市的形態和功能”。積極采用單行道模式
交通部分,《若干意見》中提到:“積極采用單行道路方式組織交通。加強自行車道和步行道系統建設,倡導綠色出行。合理配置停車設施,鼓勵社會參與,放寬市場準入,逐步緩解停車難問題?!?/div>
關于單行道問題,記者了解到,一個區域內多條單行道可以組合成“微循環”的繞行路線,使得被禁止方向的車輛原本可以直線到達的區域必須兜一個圈子。這樣的方式看似“舍近求遠”,其實能讓車輛避開擁堵路段和易沖突點,用少量的時間換取道路空間更高效的利用,總體上看對交通暢通非常有利。目前上海特別是中心城區里已經較為廣泛地采取了這一措施。
而對于停車難問題,此次文件中提到“放寬準入”,無疑為集全社會資源,破解停車問題打開了一盞綠燈。未來,更多的閑置道路資源、住宅小區、商場等將提供停車空間。
“耐看”建筑會更有生命力
“秋褲樓”、“元寶樓”……現在很多建筑有著稀奇古怪的外形和名稱,此次《意見》提出要加強建筑設計管理。按照“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建筑方針,突出建筑使用功能以及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環保,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觀形象。
“國內稀奇古怪的建筑在北方一些城市比較多,在上海特別奪人眼球的建筑比較少見。即便會有,在方案審批階段也會被規劃部門篩選出去!”資深設計人士林先生告訴記者,有這樣的條款出臺之后,以后靠奇形怪狀“搏出位”的建筑會越來越少。
當然,過往國內稀奇古怪外形建筑比較多,也有在高速城市化過程中,一些城市過分“崇洋媚外”的因素。隨著像上海這樣的城市發展進入“更新”階段,依然會需要創新的設計理念,但那些真正“耐看”的建筑才會有生命力。
同濟副校長:上海少有超大封閉社區 無需到處拆墻
“我國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近日,一則關于中國城市發展的“路線圖”文件發布引來網友熱議:“一旦小區不封閉,安全如何保證?”“我家小區的圍墻是不是要拆掉了?”“小區道路跟環境買房時都是交了錢的,為何現在要變成公共的?”實際上,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將有不同的實施細則后續出臺。對上海而言,少有“超大封閉社區”,所以沒有到處“拆墻”的必要!
同濟大學副校長、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總規劃師吳志強教授昨晚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錯了,錯了。這里面有誤解了?!?/div>
吳志強曾經擔任同濟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長期參與上海及長三角地區的城市規劃工作,他表示,首先是概念錯了,文件中提及的“封閉住宅小區”并非指所有的城市社區,而是指綿延數千米甚至面積超過幾平方公里的“超級單位大院”和“超大小區”或者“超大樓盤”,關鍵是它們的超大封閉尺度影響了整個城市道路交通結構體系,造成主干線打斷形成大量丁字路。上海在過去的規劃建設中,長期以來就避免了這種“超大封閉社區”,很少有像北方城市歷史上諸多的“超級單位大院”和華南城市近年“造城運動”形成的“超大樓盤”,也就沒有到處“拆墻”的必要。
吳志強介紹說,由于歷史因素,北方一些城市出現了單位大院及華南超級樓盤的現象。比如,某某鋼鐵企業建成的單位大院,聚集人口數萬,面積達5平方公里,如此之大的封閉圍墻作為“城中之城”,勢必成為城市交通的“盲點”,將一些傳統的小路堵死,堵塞了原本可以為主路分流壓力的“交通毛細血管”。這部分封閉單位大院才屬于“停建”、“切分”之列。吳志強透露,自上世紀80年代起,上海在規劃城市發展時,就充分考慮到道理與建筑之間的關系,中心城區內幾乎所有的住宅小區建設都沒有破壞原有的路網格局。而一些新的開發區在規劃初期,也是先有道路再有建筑。吳志強說,“即便在萬科那樣的房地產企業,在上海拿地也是有尺度上限制規定,避免形成封閉型超級社區。”
吳志強指出,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街區制是破解城市中心地段封閉擁堵還給公眾地面步行空間的良藥。但是,街區制并非就是破除所有城市住區的圍墻,主要是進行面積的限制,一個單位不能超大到整個城市的道路系統。在紐約、巴黎等城市的街道上,小庭院、小花園還是隨處可見的。
吳志強認為,解讀中央文件中提出的“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從城市規劃專業的角度上看,要讀懂三點:
第一,所謂的“封閉住宅小區”是指體量超大、阻礙城市路網的“城中之城”,并非是指所有的住宅小區;
第二,對大型房地產企業拿地、用地,要做出一定尺度限制,土地在出讓方面,應該小塊出讓,不再是大片出讓;
第三,通過發展都市中心地段街區制,暢通城市毛細血管,使城市路網稠密,四通八達,從而達到治堵的目的。城市規劃建設,最終是怎么讓百姓的生活更美好來決定的。
本文援引:http://sh.qq.com/a/20160223/035108.htm
網友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