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麥屑是一種粉末狀的熟食品,在崇、啟、海一帶比較流行,現在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們對它并不陌生。幾十年前,它曾是農家常見的一種元麥炒制的食品,在物資十分匱乏的年代,焦麥屑也算得上是奢侈品,偶爾吃上一次焦麥屑,恨不得連碗都要吞進肚里。

記得十歲那年,母親炒了一點元麥,到機坊里磨成焦麥屑給我們兄弟倆解饞。經不住那種香味的誘惑,我們迫不及待地抓起一把就塞進嘴里,沒想到被噎住了。
吐出來舍不得,吞下去又嗆住了,不上不下,眼淚禁不住地流出來,淌進嘴里,焦麥屑遇上水,滑溜溜地順進了肚子里。
焦麥屑這種食品歷史悠久,在我國民間流傳盛廣。據傳,宋代包拯經常到民間微服私訪,行囊里總要帶上足量的焦麥屑,以充當路糧,隨時可食。

包夫人心疼包拯為民日夜操勞,還在焦麥屑里加進一些芝麻粉,以增加營養。而這種食品的發明者,就是將包拯撫養大的嫂子。宋仁宗嘗過包拯的焦麥屑后,覺得非常好吃,從此傳入民間,并漸漸為百姓所喜愛。
小時候從我記事起,每到農村“三夏雙搶”大忙的戰斗號角吹響之時,農戶們便緊張而有序地投入到大忙戰斗中。因為勞動強度大,所以,家家戶戶就用新元麥粒炒制成的焦麥屑作為勞動間隙的食品,耐饑又不誤工。
20世紀60年代的家鄉,焦麥屑是一種充饑、消閑、改善伙食甚至是饋贈親友的時尚食品。
吃起來很方便,撮半碗焦麥屑,加一些糖,或用調羹剜著干吃,或開水一沖,用筷子攪拌成糊狀后吃,焦香撲鼻,香甜味美,唇齒留香,吃了一碗還想吃。吃完后還用舌尖在碗內清理一下,吃得干干凈凈。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我參軍去了東北,母親知道我喜歡吃焦麥屑,臨走時就在我的新兵行囊里放上幾瓶罐裝的焦麥屑,讓我想起時解解饞。
那時新兵連的禮拜天伙食是兩頓飯,就在中間餓肚子時焦麥屑起到了充饑的作用。
入伍第四年提干后每逢休假探親回部隊,每次母親都不忘為我準備好焦麥屑,讓我帶回部隊,有時崇明籍的戰友來營區,到我的住處探訪,我就用焦麥屑招待他們,戰友見了十分驚訝,竟然在千里之外也能吃到家鄉香噴噴的焦麥屑。
幾十年過去了,有時戰友聚會,憶起當年在部隊我招待他們用的焦麥屑時,他們會一臉正色地表示出感激之情。
如今,百姓都過上了好日子,這種傳統的元麥作物已被淘汰,焦麥屑也隨之消失得無影無蹤,但它,卻是我思念故鄉的一個記憶。
- 聯系人員:
- 聯系電話:
- Q Q/電郵:
- 微信手機:
- 公司地址:
-
*聯系方式僅供參考,自行聯系與本網站無關,請注意交易風險自行承擔*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