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河道碧綠清澈,河堤兩旁綠蔭成片,來到廟鎮合中村,滿目皆綠。村內水系串聯林地、耕地,形成田園景觀的基底。在這樣的底色下,合中村一方面優化人居環境,另一方面促進產業興旺。環境變美了,老百姓錢袋鼓了,幾年前村黨支部書記龔漢超口中的“打造花園式村莊”已見成效。
綠樹碧水村容更美
每天傍晚時分,村民吃好晚飯便會出門散步。走到河邊,伴著晚風,消解一些暑氣。
合中村位于廟鎮西北部,全村共有28條河道,總長約2.8公里,水資源充足。據龔漢超介紹,2018年至2019年,村里完成了河道整治任務,水環境煥然一新。
河道的“顏值”通過整治得到了提升,但如何長效維護河道的整潔、暢通,卻是面臨的長期挑戰。“治水的核心在人,整治后的維護工作尤為重要。”龔漢超說,“我們要求所有河道都有黨員負責管理,建立了輪值家庭河長制度。”
所謂輪值家庭河長制度,就是依照“承包到戶、責任到人、分段包干、就近分配”的原則,將相關責任水域“派發”給居住在附近的黨員,該黨員會督促和落實責任水域的日常保潔工作。村里會對其進行定期考核,合格的進行獎勵,不合格的通報批評。
家住合中村的沙士達,是其中一位黨員。他每天清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把家門口的“包干”河道巡一遍,發現有污染問題,主動聯系住在周邊的村民,并上門做思想工作,告訴他們“不要將生活垃圾丟入河道”“不要將生活污水偷排入河”。見老鄰居這么苦口婆心,周圍的村民不但不再亂丟偷排,還主動加入監督隊伍。
在“黨員引領”和“村民自治”的良性循環下,河道污染的情況越來越少。
綠樹村邊合,碧水林間繞。村民享受著環境“自治”帶來的紅利,都把對河道的維護工作當做自己的事。輪值黨員紛紛感慨,“巡河工作一天比一天省力了。”
在治水的同時,合中村全力推進“五棚”整治、積極開展“小三園”建設,村容村貌及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宅前屋后環境優美。
特色產業為民增收
美化的是環境,受益的是百姓。綠意中,有好風景也有新經濟。
眼下正值翠冠梨的上市季,走進合中村的翠冠梨種植基地,飽滿的梨子掛在樹上,壓彎了樹枝,村民倪錫明正在采摘。每年這時候,是他最開心的時候,他能增加打工收入3000元。
“我們的翠冠梨水分足、甜度高,很受歡迎。”龔漢超說,這120余畝翠冠梨種植基地,是村里的品牌特色農業,其中有一部分種梨的是村里的百姓。起初,老百姓沒有專業種植技能,對于翠冠梨能不能種好、是不是能賣個好價、有沒有銷路等問題十分擔憂。
為了讓村民種出質高價優的翠冠梨,村里為他們提供了種植前后的“一條龍”服務,請來專家指導種植技術,還傳授品牌打造、銷售渠道等方面的經驗。如今,村里的翠冠梨年產值突破60萬元。
“鄉村振興,最重要的是提高百姓收入。只有產業興旺,老百姓的收入才能穩定增長。”龔漢超說,除了翠冠梨,西紅花也是合中村的重要經濟作物,自上世紀80年代引進村后,至今村里有三四十戶人家,將西紅花種植作為重要的收入來源。“廟鎮有全國最大的西紅花人工種植基地,利用這一優勢,我們村積極推動西紅花生產,種植西紅花30多畝,年產值120萬元左右,促進農民增收。”
在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經濟的同時,合中村于2017年成功引進崇明首家開心農場——香朵開心農場,這個集休閑旅游、住宿餐飲、農耕體驗、親子教育為一體的休閑去處,將生態農業和休閑旅游業完美融合,吸引了一波又一波島外游客前來打卡。
香朵農場的建造和發展,還帶動了當地村民增收。通過租賃村民的閑置房屋,為簽約農戶帶來房屋租金年收入37萬元;通過農事體驗活動,使農戶每年增加土地流轉收入;提供廚師、飼養員、服務員等就業崗位,為村民提供就業機會,企業年勞務支出240萬元左右。
“香朵農場長期聘用附近村民,他們全是農村剩余勞力。”今年57歲的劉亞萍,是合中村的村民,2018年年初,她加入香朵開心農場,成了一名服務員。原本在家務農,收入不高,去農場工作后,她每月能有三千多元的工資,別提多高興了,“真沒想到,現在的日子這么開心。”
- 聯系人員:
- 聯系電話:
- Q Q/電郵:
- 微信手機:
- 公司地址:
-
*聯系方式僅供參考,自行聯系與本網站無關,請注意交易風險自行承擔*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