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清晨,宋家坤起了個大早,拿上無人機,來到稻田,遙控機器噴灑農藥。“這比我之前人工或者用噴霧機可方便多了。”這位28歲的小伙與水稻為伴多年,與父親宋永久一同掌舵上海齊茂糧食專業合作社,打理3500多畝良田。

一個月瘦了40斤
在子承父業之前,宋家坤曾學過廚師,并考出了高級證書。做過“盤中餐”,更知道糧食的“粒粒皆辛苦”。但在2014年,回到崇明的第一個月,田地還是給這位投身農業的90后,重新上了一課。
“一個月瘦了40斤,忘不了。”在酷暑中,宋家坤從插秧開始學習種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辛苦又充實。一切都要從頭學起,早上5點已經在田里,一直忙活到晚上,宋家坤的衣服幾乎沒有干過。歷經稻米生長的全過程,宋家坤對這個行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體會到父親的良苦用心。
“他是想讓我腳踏實地,從最基本的干起。”宋永久從1992年開始從事稻米種植行業,這一年恰逢宋家坤出生。“父親那時候不容易,種稻之前賣過棒冰,做過木匠……”在宋家坤的記憶里,父親宋永久總是很忙碌。
下田干活的日子成為了宋家坤的精神財富,父親吃苦耐勞、敢打敢拼的品質得以傳承。之后招聘員工,宋家坤都是安排他們從夏天干農活開始,頭一個月能熬下來,算是通過考驗。
父子倆的合作下,合作社的規模不斷壯大,自產的“天麗久香”優質大米聲名遠播,訂單不斷。近年還新建日產150噸的大米加工流水線及配套設備。同時帶動周邊種糧農戶、家庭農場和合作社進行稻米加工,形成產業鏈。

在金秋十月,合作社會舉辦豐收季活動,邀請島內外的家庭來到田間,手工割稻,制作圓子、爆米花、壽司,一同分享豐收的喜悅。“看到大家彎腰割稻的樣子,就想起自己下田的第一個月,也算是憶苦思甜吧。”宋家坤笑著說。
搞好機械化還得靠人
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趨勢。近年來,合作社在現有農機量的基礎上加大投入,不斷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每次購入新機器,宋家坤都是第一位操作員。“有自己搗鼓的,也有老師傅教的。”噴霧機、烘干機、無人機……甚至是拖拉機,大大小小的機器宋家坤幾乎都會。

回顧合作社的機械化歷程,并非一帆風順。宋家坤記得,當初從山東購入第一臺大型噴霧機,初次下田,重達6噸的噴霧機深陷泥中,最后調來2臺挖掘機、3輛拖拉機,才將其拉出。“我們這里的土壤相比北方更軟、更松,買的時候沒好好研究。不能盲目追求大、快,卻忽略了合適。”從失敗中宋家坤汲取經驗。
今年,合作社新購置植保無人機一臺,使噴藥和施肥更為便捷。一小時可作業10畝,每畝的用水量也減至2升,既加快了速度又節約了水資源。“相較體型龐大的噴霧機,無人機更適合面積小且較為分散的崇明農田。”宋家坤說。
不只是機器換代升級,近年來合作社新建標準糧倉庫2500平方米,新增烘房300平方米,糧食烘干能力達到270噸,完善自產、收購、加工、銷售一條龍經營模式,提高了糧食的附加值。

懂傳統的人工種植,也能操作現代機器,宋家坤是與農科院專家接洽的好人選。他代表合作社與科研院所開展合作,進一步提高種稻效益。市農科院的科研團隊以齊茂合作社為科研基地,通過空氣、水質、土壤的環境把控,種植過程中的用藥劑量把控,幫助合作社建立綠色稻米的生產技術體系。
“雖然人工在減少,但員工的綜合素質在不斷提升,要搞好機械化還是離不開人。”為此,合作社專門辟出場地,開展農業技術課堂培訓,邀請農業技術骨干對種糧大戶、家庭農場主開展課堂培訓。“期待更多人加入我們,做有技術的新農人。”宋佳坤表示。
- 聯系人員:
- 聯系電話:
- Q Q/電郵:
- 微信手機:
- 公司地址:
-
*聯系方式僅供參考,自行聯系與本網站無關,請注意交易風險自行承擔*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