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鱘小百科時間到:
中華鱘(學名:Acipenser sinensis),又名中國鱘、鱘魚、鰉魚、苦臘子、鳣,是中國特產的珍貴魚類,屬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是古老珍稀魚類,鱘類最早出現于距今2億3千萬年前的早三疊紀,它們與大熊貓一樣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是研究魚類和脊椎動物進化的活化石,而且還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生活在同一水域的白鱘并稱為中國的“水中國寶”。

中華鱘是一種大型洄游性魚類。平時,中華鱘棲息于北起朝鮮西海岸,南至中國東南沿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在海洋里生活了9—18年后,性腺發育接近成熟時,便成群接隊向長江洄游,到達長江上游四川宜賓一帶和金沙江下段繁殖。每年夏秋,聚集于長江口,溯江而上至長江上游金沙江一帶產卵,和幼鱘順江而下,到東海,黃海的深水中成長。
中華鱘體長128-440毫米,最長命者可達40歲,是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屬極度瀕危物種。6月3日,上海市崇明區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并當庭宣判上海鐵路運輸檢察院提起訴訟的邢某某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
胭脂魚
胭脂魚(學名:Myxocyprinus asiaticus)是胭脂魚科、胭脂魚屬魚類。體長146毫米。體側面觀長橢圓形,側扁,背鰭始點處體最高;腹部寬圓,腹緣較直;鰓膜條骨3。除頭部外體全蒙鱗,鱗圓形,鱗心位于中央,環紋細密,向后有稀輻狀紋。側線直線形,側中位。小魚背鰭前部,臀鰭、尾鰭后端與偶鰭均紅黑色,大魚色較淡。

胭脂魚為大型中、下層淡水魚類。胭脂魚為底食性魚類,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和水底泥渣中的有機物質為食,也吃一些高等植物碎片和藻類。分布于長江和福建閩江。
種群現狀:葛洲壩截流后,長江中下游親魚不能上溯至上游的沱江、岷江等大支流中產卵,宜昌江段的某些產卵場的環境也遭到破壞。雖然壩下江段仍發現有繁殖群體,但因捕撈過度,自然存在的野生群體數量下降趨勢仍在繼續。胭脂魚已被列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 聯系人員:
- 聯系電話:
- Q Q/電郵:
- 微信手機:
- 公司地址:
-
*聯系方式僅供參考,自行聯系與本網站無關,請注意交易風險自行承擔*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