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十月,收獲的季節。瀛東村里,金黃的稻穗隨風蕩漾,累累蜜橘在枝頭芳香四溢,很多游客都喜歡在這時候來這里品嘗一番農家菜,還能親自體驗紡紗、踏水車等項目,感受崇明農村的生活。

現在的瀛東村,水清、土潔、空氣新鮮、環境優美,是上海有名的生態度假村。不過很多人并不知道,這片崇明島上最東端的土地是在1985年時,從一片灘涂中圍墾而來。從以前“潮來一片白茫茫,潮去一片蘆葦蕩”的荒灘,發展成既有現代化村鎮風貌,又有田園詩意的生態村,瀛東村承載了一部崇明圍墾的歷史,也留下了崇明人吃苦耐勞、敢拼敢闖的時代縮影。
從荒灘中起步
見到陸文忠時,他正發揮余熱,在村史館里給游客講解瀛東村的歷史。今年72歲的陸文忠是瀛東村圍墾“第一人”,上個世紀80年代,陸文忠帶頭成立了一支6人圍墾小隊,開啟了圍海造田之旅。
為什么要圍墾?因為土地資源匱乏,島上農業的發展受到限制,祖祖輩輩種地為生的島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向大海要土地。
可圍海造田談何容易,6人小隊中的拖拉機手施考全至今都記得初到這里時看到的場景——包圍他們的是茫茫海水和成片的蘆葦。沒地方住,他們就用割下的蘆葦搭了一間茅草屋;沒處燒飯,他們就自己壘土做灶。“當時是冬天,飯菜沒一會就涼透了。有時一陣風吹來,我們就吃泥沙拌飯。”施考全幽默地說。即使在這樣惡劣的生活環境下,大家的熱情也絲毫不減,1985年11月,圍墾瀛東村的戰役正式打響。
“那時候還沒有用于圍墾的機器,修筑堤壩只能靠人雙肩去挑,一次至少要挑百來斤泥塊。”陸文忠回憶說,“最可怕的是,走起路來經常會踩到蘆葦根。蘆葦根堅硬鋒利,把鞋子扎破、腳板戳破是常有的事。”
陸文忠的雙腳腳踝已經關節變形,腿上盡是滄桑歲月留下的痕跡。“當時為了趕工,刺破了腳,拿布條一扎,腳又浸泡在海水中。”老人的雙腳近幾年已經動過幾次手術,但潰爛問題一直沒好,現在腳上還是常年裹著一層厚紗布。
修筑堤壩最關鍵、最緊要的階段就是大堤合攏的時刻,陸文忠印象最深的是人墻搏擊風浪的場面。一天深夜,狂風挾著大潮、暴雨齊齊襲來,投下的草包很快就被風浪卷走。情急之下,陸文忠和幾個圍墾者奮不顧身跳入水中,筑起人墻,用身體去阻擋浪潮。“那個時候什么天啊,太冷了,可大家個個精神高漲,把水堵住,再把爛泥草包推下去填缺口,只想著盡快把大堤合攏。”
大壩就是這樣合攏的,長堤就是這樣建成的,大片的土地終于從大海中“撈”了出來。
在實踐中創新
初戰告捷,振奮了人心,僅7個月的時間,陸文忠等人就修筑起了一條長達1700米的大堤,還帶來了600多畝土地。邊圍墾邊開塘,600畝灘涂圍墾結束時,300畝魚塘的開挖放養也相繼完成,當年年底魚上市時,已經賺取利潤2.1萬元。
之后陸文忠趁熱打鐵,在1987年再次向荒灘挺進,又一次“撈”回了2000畝土地,之后這塊地上陸續開建了720個魚塘、270間豬棚,短短一年的時間里,這片養殖場實現產值達35萬元,贏利7萬多元。憑借著“肯吃苦、敢拼搏”的精神,十年的時間里,一共圍墾得到土地4000畝,荒灘成了良田,農民終于富了起來。
但不久后,危機再次光臨這片土地。上世紀90年代末,淡水魚市場開始疲軟,瀛東村的支柱產業——養殖業受到沖擊,轉型刻不容緩。“調整產業結構聽起來很簡單,但并不比挖泥挑岸的圍墾容易,或者說這是瀛東村的第二次圍墾。”陸文忠說。
當時看到外地鄉村開始流行起新型的“農家樂”旅游方式,陸文忠覺得頗有前景,可以一試,但這個想法很快被村民否決。“我們這里沒有名勝古跡,沒什么優勢。”“自己家里給外人住這不太好吧。”當時村民普遍的觀念比較傳統,為了轉變大家的想法,陸文忠同幾個村干部帶領老百姓去到華西村等地考察,還率先對自家房屋進行改造,2002年開始,瀛東村24戶家庭開門接待游客,做起了“農家樂”生意。
2007年,瀛東村又改進了家庭化辦農家樂的模式,建起了配備有30多幢別墅客房、東湖飯莊、會議中心等配套設施的度假區,同時,開設了釣蟹、捉蛸蜞等農家樂項目,農具展示廳中也置辦了紡織、踏水車等娛樂項目,形成了集知識性、娛樂性、趣味性于一體的集體度假村。
2017年,瀛東村又與崇明旅投公司合作,對原有旅游景區進行改造。增添了兒童娛樂和親子活動設施;新建了50多畝采摘園,種植了葡萄、梨、桃子、火龍果等瓜果,鄉村旅游的質量不斷提升……
寶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如今的瀛東村已經找到了合適的發展之路,而這里只是崇明島圍墾歷史上的冰山一角。實際上,從解放初的600平方公里增加到如今1400多平方公里,崇明許多土地都是圍墾而來,如今也都變成了充滿希望的熱土,這種“肯吃苦、敢拼搏”的圍墾精神不斷激勵著一代代崇明島人為腳下這片土地奮斗著。
- 聯系人員:
- 聯系電話:
- Q Q/電郵:
- 微信手機:
- 公司地址:
-
*聯系方式僅供參考,自行聯系與本網站無關,請注意交易風險自行承擔*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