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在中國,以福建漳州和上海崇明的水仙最為有名。近幾年來,崇明水仙重回市場,在各大花市深受市民喜愛,這其中離不開上海工匠、崇明“施家花廂”的后人——上海崇明百葉水仙花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施克松的不懈探索與努力。

繼承祖業:讓本土種源延續下去
根據《崇明經濟史話》記載,崇明縣合興鎮北有一位叫施谷郎的農民,一次去上海走親戚時,順手帶了些水仙。路上,一名外國人想買他的水仙。
因為語言的關系,施谷郎伸出兩根手指比劃,示意水仙花售賣兩角,而那名外國人卻給了他兩美元。
施谷郎大喜過望,回崇明后,便從田間河岸取來水仙種球進行種植,崇明水仙從此出名。
上世紀30年代初期,崇明水仙和合興鎮譽滿中外,同時因為村里多數人姓施,因此大家稱其為“施家花廂”。
當時最出色的還要數施谷郎兄弟四人,他們各自開了一家花卉工場,分別取名“新康花園”、“新隆花園”、“新東花園”和“新順花園”,而施克松的爺爺施洪福,便是新隆花園的開創者。
與崇明其他的農民一樣,施克松從小便生長在水仙地里,“從記事起,便是聞著水仙花的香味長大的”。
記憶中,水仙花獨有的香氣是他兒時最喜愛的味道。爺爺前腳將水仙種球種入地里,后腳施克松便記下了每一顆種球的形狀、大小及時間。
采訪中,他拿出一打厚厚的筆記本,上面寫有他每天記錄下的水仙種球、花型、花香,這些不僅僅是他工作的一部分,更是他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崇明全島曾禁種水仙,崇明水仙一度回到了在宅前屋后野生的狀態。花市上的崇明水仙也逐漸被漳州水仙所取代,難覓芳蹤。談起這些,他的臉上難掩遺憾與無奈。
2002年,為了能將崇明水仙的種源延續下去,父子二人拿出5萬元,從搶救種球開始,再創崇明水仙的輝煌。翻出當年每天記錄的筆記本,施克松用了七天,挨家挨戶上門尋找合適的水仙種球。
然而由于種植人數驟減,種植規模的下降了許多,他一共也只收來了500公斤的種球。而他并未放棄,在村里租了三畝地之后,施克松動了很多腦筋,博采眾家之長,按大小、種類等,分區域、分時間種植入地,重拾培育水仙的這份工作。
“一開始的幾年,真的很苦,我和兒子每天都在地里種植水仙不算,妻子也跟我們一起干,天不亮就下地,一直弄到天黑。每天每顆水仙生長的濕度、溫度、大小、成色都要記錄,都要研究。”
在改良了水仙的種植方式后,施克松的水仙漸漸得到了向化鎮及周邊村民的喜愛。每到冬季擺上一盆施克松種植的水仙,家里香飄四溢。
“臥底”漳州:學習改良種植之法
說起改良水仙的種植方式,除了每天晝出夜歸辛勤地種植和詳細記錄之外,不得不提及施克松去往福建漳州“臥底取經”的經歷。
福建漳州水仙的主要品種是單瓣水仙,單瓣的花骨朵綻放出一朵杯形的金黃色花萼,“金盞銀臺”的香氣淡雅清新,而花球個個如“拳頭”大小,在市場上深受喜愛。
當時,施克松及鎮里的花農將漳州水仙的花球種植到崇明本地的地里,然而卻常常是“拳頭”種下去,“小籠包”挖上來,效益很差。
而崇明本地的水仙花種雖然是“鴿子蛋”大小,挖上來后的大小也并未見縮減。通過筆記本上的比對和對種植情況的分析,他發現在崇明種植本地的水仙品種更有優勢。
但是,如何改善崇明本地品種“鴿子蛋”的大小,以達到漳州水仙的規模,卻讓施克松犯了難?!澳莻€時候,我就在想為什么漳州的水仙球可以長到‘拳頭’大小,而崇明水仙球只能長成‘鴿子蛋’大???究竟是品種原因還是種植技術原因?”
帶著疑問,施克松以買家的身份來到當時中國最著名的水仙產地——福建漳州九湖鎮下庵村,向當地人購買了兩顆水仙花球。
買完后施克松又順口問起了他們的種植方式:“你們是給花球‘喂’了什么‘靈丹妙藥’,讓它們長這么大?”
當地農戶告訴他,漳州的水仙之所以能長大的原因是因為在種植的前一年至兩年內,要經過“閹割處理”,平時一顆水仙種子下地后,一年后會長出一粒主球種,而在它的兩邊還會多出幾瓣小的球種。
根據施克松以往的做法,往往是將這些小的球種肆意生長在一旁,這樣一來,不僅吸收掉了主球種的養分,更影響到了其生長。
“他們告訴我說,這些小的球種被掰下后,可以作為又一批新的水仙種子再作培育,這樣一來不僅不影響原先主球種的種植,同時又大大促進了產量。”
除了閹割種植之外,施克松還將漳州的水培種植及催化技術一一了解?!白叩臅r候,漳州的花農問我:‘問得這么詳細,你也是種花的吧?’我只得連連擺手說,‘我只是一個愛花的人。’”
有了這次漳州的學習,施克松根據崇明本土的條件,創新改良了種球“閹割”、催化、大棚培育等種植技術,成功打破了“崇明水仙長不大”的說法,培育出了以復瓣為主、花簇綻放、分層清晰的“玉玲瓏”。
同時,水仙的種植面積也從原先的3畝地拓展到100多畝。2009年,施克松牽頭成立了崇明百葉水仙花專業合作社,建起集觀賞、生產、銷售于一體的綜合性特色農業基地,培育崇明水仙種球400多萬粒,使崇明水仙時隔多年后再次批量進入市場。
打開市場:創新方式拓展銷售渠道
深諳市場經濟運作之道的施克松對崇明水仙的品牌和質量非常重視,他以合作社為支點,將崇明水仙產業聯合做大。“在崇明,種水仙是產出最好、最環保的耕地利用方式。
種水仙時,水稻秸稈全被拌入泥土;而種水稻時,水仙枯葉也同樣做了有機肥。”每年5月至10月,水仙球莖離開泥土,騰出的土地種上水稻,根本無需農藥,出產的“水仙大米”正是循環農業的最好見證。
一個水仙球根需要在泥地里培養三年才能夠長大上市。這三年的時間里,水仙花會在每年的12月前后自然開放,但為了讓種球長大,會將鮮花摘除。
最初,為了打開水仙盆花的銷路,他會將一部分摘下來的鮮切花半賣半送給花店,讓店主幫忙宣傳崇明水仙。沒想到,水仙鮮切花在花市上供不應求,原本只是水仙種植中產生的副產品,卻意外成了“香餑餑”。
于是,施克松將水仙鮮切花以每束(10到12支)5元的價格批發給全市24個花卉市場,經過簡單的包裝,水仙鮮切花每束能賣到10到20元。
同時,他還建起了一個冷庫,以便鮮切花在低溫冷藏,春節期間投放到花卉市場,拓展了崇明水仙的又一銷售渠道。
現如今,崇明百葉水仙花合作社是中國最大的復瓣水仙種植基地,除了這些傳統的銷售渠道,施克松的小兒子和兒媳還開起了網店,以網絡銷售的方式,出售各種規格的崇明水仙。
“上海的水仙花市場其實非常大,目前還是漳州水仙占了大頭。但是我們還是會穩扎穩打,逐步拓展市場,重現崇明水仙的風采?!笔┛怂烧f。
- 聯系人員:
- 聯系電話:
- Q Q/電郵:
- 微信手機:
- 公司地址:
-
*聯系方式僅供參考,自行聯系與本網站無關,請注意交易風險自行承擔*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