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陸文忠是崇明區瀛東村黨支部原書記,退休后兼任瀛東社區經濟合作社監事長。他于1985年至1994年帶領群眾三次圍墾灘涂,共圍得灘地4000畝,建立了瀛東村。他堅持走集體經營、共同致富的道路,帶領村民們艱苦奮斗,創造了不平凡的業跡。
陸文忠原是陳家鎮良種場村的大隊長,所在村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是一個出了名的窮村。
1985年,正是大力發展鄉村工業的時期,陸文忠分析本村發展村辦工業缺乏資金、人才和渠道的實際情況,提出向荒灘要田發展養殖業的設想。
1985年11月,他帶著六位年輕力壯的村民,拼湊200元資金,扛著一缸自制咸菜,踏上了悲壯艱辛的圍墾之路。他們割下蘆葦,在岸腳下搭起環洞舍,堆起泥甏灶。為趕在汛期之前堆成大堤,他們夜宿洞舍。經過300多天的艱苦奮戰,一條1700米長的大堤終于筑成,600畝灘涂圍墾戰役勝利告終。
1987年,他們趁熱打鐵,第二次向荒灘挺進。一天,陸文忠為搶險,用身體堵住決口,自己的腳底卻被扎傷,從而留下后遺癥,一直到現在,還是常年裹著一層厚紗布。這一次,他們搶回了2000畝土地。1994年,陸文忠第三次帶領村民踏進東灘。三次圍墾共圍得土地4000畝。
有了土地,如何在荒蕪的土地上發展經濟,陸文忠的回答是,“艱苦奮斗,變荒地為寶地。”他領著大家在沙灘上開展農田基本建設,頂著烈日連續奮戰25天,筑起八條總長7000多米的晴雨路;他們靠肩扛手推,從千米以外把一根根電桿搬到指定位置,架設完成生產生活用電線路;先后開挖魚塘1780多畝、蟹塘600畝,種植水稻400多畝、各種蔬菜400多畝,開辟桔園100多畝、桃園150多畝,開發了魚蚌混養、稻田養蟹、無污染蔬菜、白山羊和優質大米等項目;建立“千頭豬場”;開辦年產2000多噸的飼料廠,把荒灘建成了綜合性農副食品生產基地。
當淡水養殖滑坡時,陸文忠立即調整產業結構,動員村民創辦漁家樂,并利用灘涂土地開挖千畝人工湖泊,投資8000萬元,用于發展旅游業。
陸文忠始終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信念,他的一切工作始終貫穿著這條紅線。
在全村從事淡水養殖的年代,他創立“兩頭統,中間包”的雙層經營模式,對魚苗飼料等生產資料實行統一采購,成品魚貨統一銷售,養殖管理分包到戶,村里統一進行技術培訓。既堅持生產集體指揮,產品集體所有的原則,又貫徹精細為農服務的方針,養殖戶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
2013年,瀛東村固定資產達到1.4億元,年人均收入2.5萬元,被評為全國文明村。為了進一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陸文忠又首開崇明之先河,實行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建立起瀛東村社區經濟合作社,村民人人持股入社,成為股東。這一改革,為瀛東村的騰飛奠定了扎實基礎,為村民共同致富開辟了新的途徑。
- 聯系人員:
- 聯系電話:
- Q Q/電郵:
- 微信手機:
- 公司地址:
-
*聯系方式僅供參考,自行聯系與本網站無關,請注意交易風險自行承擔*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