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時值2月,早已過了“菊黃蟹肥、持螯賞菊”的檔期,而滬郊崇明區的蟹農們卻根本閑不下來。
“今年春節,總共也就只能休息三四天吧。各地的養殖戶都等著我們發送蟹苗呢。”已經64歲的上海福島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沈亞達,干勁十足。天天駐守在崇明區“中華絨螯蟹江海21號”養殖基地,觀望著靜靜的蟹塘,沈亞達醞釀著新年里的新計劃:崇明清水蟹,是時候讓人刮目相看了!
養不大的“烏小蟹”得從“娃娃”抓起
長期以來,一提到崇明本地的河蟹養殖,很多人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是“烏小蟹”。蟹的塊頭喂不大,一直是這里河蟹養殖戶的心病。但,剛剛過去的這一年,福島社的蟹塘里,養出了平均規格在三兩半以上的“大蟹”。
“養蟹,也要從‘娃娃’抓起。”沈亞達所在的福島社辦公室門口,掛著一塊牌匾。原來,這里是上海海洋大學“中華絨螯蟹良種選育基地”。讓這位蟹苗養殖戶嘗到甜頭的“江海21”,正是上海海洋大學聯合上海市水產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等單位培育的新品種,也是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國家河蟹良種。
上海海洋大學教授王成輝介紹,中華絨螯蟹“江海21”由于較好地聚合了父本和母本雙方的典型性狀,使得大閘蟹“青背、白肚、金爪、黃毛”的長江原種基本特征更為清晰。而且“江海21”蟹苗也具有生長速度快、形態性狀好、群體產量高等特點,目前已在全國14個省區市養殖,年養殖面積達20萬畝。在相同養殖條件下,與普通中華絨螯蟹相比,16月齡蟹的生長速度提高了17%以上。
新品“蟹寶寶”備受各地養殖戶歡迎
崇明區是長江品系河蟹的故鄉,蟹的故鄉理應出大蟹、出好蟹。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在上海海洋大學等單位成功培育“江海21”后,一些養殖戶采用這種蟹種,養出的大閘蟹個大體壯、肉實味淳、黃豐膏滿,而且有著漂亮的“大長腿”。有了好的蟹種,那么,如何才能養出好蟹? 王成輝和崇明區不少蟹主暗中憋足一口氣,一心想把河蟹故鄉的成蟹做大、做強。
“要養出大蟹,蟹種、水草、好水,一樣不可少。”沈亞達不僅喜歡和“有學問”的大學教授交朋友,他自己就是一位“教授級”養殖戶。三年前,他開始養殖“江海21”時,為了培育出健康的“蟹寶寶”,還專門從常州請來有經驗的師傅,負責打理蟹塘里的水草。
此外,福島社還實施嚴格的流程監控。沈亞達的案頭,放著一疊厚厚的《水產養殖日志及用藥指南》。每個池塘的“蟹寶寶”,每天吃了多少飼料,吃食情況如何,是否施藥等等,臺賬一目了然。
三兩半、四兩、五兩……經過兩年多的摸索,福島社的蟹塘里,“大蟹”越來越多。與之相隨,沈亞達的手機也開始頻頻作響———用不著打廣告和出門推銷,外省市的客戶紛紛主動找上門來“討苗”。“各地的養蟹進度不一定,這個時候打電話來的,基本都是來訂蟹苗的。有些老客戶去年投石問路,拿了幾千斤“江海21號”的蟹苗試養,一下子就賺錢了,所以今年早早就打電話來預訂。”
養殖產業長遠發展,還需投資良種
作為“江海21”育種技術路線的制定者和實施者,王成輝眼下更關注我國河蟹產業的發展。支撐起大閘蟹如此巨大產業的河蟹種源,目前基本上還是未經遺傳改良的野生群體。大多數育苗場仍采用小規格蟹苗,造成養成河蟹的性狀退化、規格小、養殖效益下降,已影響到河蟹產業的持續發展。“自2011年來,雖然通過了三個中華絨螯蟹良種,但與其龐大的產業規模與巨大的苗種需求相比,中華絨螯蟹的良種數量實在太少,對產業發展的貢獻仍然十分微小。”
“普通養殖戶還是過于看重眼前利益,不愿意投資良種,懂得科學養殖技術的更少。”沈亞達的話,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王成輝的判斷。而要讓更多的蟹農接受良種,為“江海21”打開市場,現代蟹農的培養也必須納入整個技術產業體系的考慮范圍之內。
“希望不久之后,我們崇明本地養殖的清水蟹,也能在全國市場上叫板陽澄湖大閘蟹。”談到新年的計劃,沈亞達信心滿滿。
- 聯系人員:
- 聯系電話:
- Q Q/電郵:
- 微信手機:
- 公司地址:
-
*聯系方式僅供參考,自行聯系與本網站無關,請注意交易風險自行承擔*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