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S.COM崇明網訊 6月6日,在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附近水域,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30尾(1.7米以上)和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3萬余尾被放流。這場長江口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由上海市農業委員會、崇明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上海市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承辦,是落實國家關于加強水生生物養護、上海市關于加強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和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建設等要求的具體舉措,全程按照農業部全國同步增殖放流的統一部署與漁業資源保護和轉產轉業項目要求進行。

“水中熊貓”生存情況不容樂觀
水生生物是水域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養護水生生物資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六月是水生生物生長繁殖的關鍵時節,也是養護水生生物資源的黃金時期。今年是農業部倡導的全國范圍內連續第三年在6月6日開展同步增殖放流活動。
中華鱘是古棘魚類的一支后裔,與距今一億五千萬年前白堊紀的恐龍屬于同時代的孑遺種類,被譽為“水中熊貓”。不過,近年來,由于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變化的持續影響,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持續衰退,特別是中華鱘、長江江豚等珍稀瀕危物種資源衰退加劇,中華鱘出現了自然繁殖停頓、幼魚資源消失等趨勢,物種瀕臨滅絕風險。

1988年,中華鱘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997年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保護物種,2010年升級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極危級(CR)保護物種,對中華鱘采取搶救性保護措施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2010年以來,野生中華鱘幼魚數量直線下降,2014年和2016年長江口水域均沒有監測到野生中華鱘幼魚,僅2015年曾有少量發現,但也未監測到成年中華鱘正常產卵。今年春天,長江口三甲港附近水域監測到今年第一尾野生中華鱘幼魚,體長10.3厘米,只有四五個月大,這是繼2016年野生中華鱘幼魚監測“0”記錄后,長江口再次發現野生中華鱘幼魚。
“中華鱘之家”擔起保護搶救保護職責
“近年來,中華鱘保護形勢嚴峻。所以,保護區的工作顯得尤為重要。”保護區工作人員介紹,保護中華鱘,也有助于長江生態環境的研究和保護。2002年4月,市政府批準成立上海市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標志著我國第一個河口型珍稀瀕危魚類保護區正式啟動。之后,上海市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正式成立,主要保護對象是長江口以中華鱘為主的水生野生生物及其棲息生態環境。
上海市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地處長江入海口,位于崇明淺灘以東,南臨長江南支北港主槽,北接長江北支水道,東臨東海,最東點為佘山島,多為5m以內水深的咸淡水交匯水域,水下地勢高低不平,存在眾多大小、高低不等的沙質暗灘,地理位置獨特,是我國為數不多、較為典型的咸淡水河口濕地。

保護基地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搶救中華鱘。工作人員說,實施搶救后,基地將為中華鱘提供專門的棲息場所,讓它們順利完成各項生理調整,然后放流,讓它們回歸大自然。“這里好比是"中華鱘之家",是中華鱘的"幼兒園"、"待產房"和重要的"產后護理場所"。”目前,在保護區生活的中華鱘有千余尾,成年鱘體長3米到4米,體重在200到300千克間。一般來說,中華鱘的壽命在40年左右,保護區的中華鱘多數已生活了10年左右,達到了“青年期”,經過一段時間的模擬野生生存環境馴養,即可放歸大自然。
珍稀水生生物放流已成上海“生態名片”
為更好保護中華鱘,上海市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堅持搶救與監測同步開展,進一步完善監測與救護網絡,加強中華鱘保護宣傳,通過設立一線搶救點,將搶救陣地前移至監測一線,還將簡易搶救設備分發到監測點及各主要碼頭,縮短搶救處理時間、提高運輸成活率。同時,管理處對因誤捕受傷經搶救無效死亡的樣本采集形態學數據和遺傳分子樣品,開展外形指標和遺傳分析兩方面的實驗工作。

目前,市里已明確要求推進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及基地二期建設。記者了解到,中華鱘保護區基地二期項目將緊密圍繞一期,與基地一期項目實現無縫銜接,以保護中華鱘、江豚等長江珍稀瀕危物種為立足點,旨在修復長江口生態棲息地環境,將建設成為我國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的典范、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的世界級生態地標。
記者了解到,自2004年以來,上海市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已連續開展多次中華鱘等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中華鱘在放流前都經過了一系列的強化馴化,使得放流后的中華鱘能夠適應野外生存環境。從回收的中華鱘標志信息顯示,放流成效明顯。中華鱘等珍稀水生生物放流活動,已成為上海的一張“綠色生態名片”。
- 聯系人員:
- 聯系電話:0
- Q Q/電郵:
- 微信手機:
- 公司地址:
-
*聯系方式僅供參考,自行聯系與本網站無關,請注意交易風險自行承擔*
網友評論